重慶醫科大學簡介
重慶醫科大學原名重慶醫學院,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醫學院)分遷來渝組建而成,1985年更為現名。學校曾隸屬于衛生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現隸屬于重慶市人民政府。經過五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已成為一所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和擁有一批國家級重點學科、省部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研究所(室)等科研基地的重慶市屬重點大學。
學校占地面積29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5萬平方米。學校擁有教學、科研、醫療設備總值9.83億元,藏書104余萬冊(含電子圖書)。下設基礎醫學院、臨床學院、第二臨床學院、兒科學院、口腔學院、護理學院、中醫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管理學院、醫學檢驗系、生物醫學工程系等11個學院和6個系(部)、1所衛生學校;附屬綜合醫院2所,兒童醫院1所,附屬口腔醫院1所,均為三級甲等醫院;附屬第三醫院、附屬大學城醫院正在籌建階段。附屬醫院共有開放病床5000余張,年門診量554萬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11萬余人次。非直管附屬醫院5所,教學及實習醫院15所。
在校學生2.2萬余人,其中博士、碩士生研究生3100余人,普通本、專科生(高職)15572人,成教本專科生4981人,留學生493人。在職的4713名教職工中,有教授、主任醫師等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88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等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787人;講師、主治醫師等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561人。教師中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1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3人,“跨世紀優秀人才”2人,“高等學校骨干教師資助計劃”9人,“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7人;獲霍英東教育基金青年教師基金、青年教師獎基金資助4人;國家級、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人;外聘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崗位4人;重慶市杰出專業技術人員1人、重慶市優秀專業技術人員7人;入選重慶市“322”人才工程第一層次3人、第二層次人選15人;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38人、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46人;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31人、入選“重慶市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教師74人;有122名專家、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現有國家重點學科4個,即:內科學(傳染病)、兒科學、神經病學、臨床檢驗診斷學,重慶市市級重點學科29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3個,市級高校重點實驗室6個,市衛生局重點實驗室6個。有11個研究所,4個研究中心,20個研究室(中心)。博士后流動站3個: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藥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6個,博士生導師188名;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3個。
學校先后主持承擔了國家“六五”至“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主持承擔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863計劃項目、973計劃項目以及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新藥基金項目、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項目等高層次科技項目,同時還承擔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2006年執行各級科研項目80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2151余篇。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關于2005年論文檢索結果的分析報告獲悉,我校在國內重要期刊發表論文排序居全國各類高校第42位。學校公開出版有《重慶醫科大學學報》、《中華肝臟病雜志》、《臨床超聲醫學雜志》、《兒科藥學雜志》和《醫學教育探索》等刊物,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自1978年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及部、委、省等各級科技成果獎57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等各類專利26項。我校研制的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超聲聚焦刀)屬世界首創,2001年3月在全國科技獎勵大會上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是我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醫療儀器,臨床效果顯著,已實施產業化,已在全國30余家大型醫院投入使用,并出口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共選派1000余人次赴美、英、加、日、俄、法、德、澳、荷蘭、瑞士等國家及香港地區進修、留學、參加學術交流;邀請了272批800人次的外國專家教授來校講學訪問;聘請了98位來自美、日、法、德、澳及香港地區的醫學專家為我校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先后有45名來自美、加、英、澳等國的語言專家為我校外語教師。
隨著國家關于西部大開發和“科教興國”戰略的進一步實施,重慶醫科大學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肩負新的歷史使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為把我國建設成國內一流醫科大學而努力奮斗。
重 慶 醫 科 大 學
2009 年 招 收 攻 讀 碩 士 學 位 研 究 生 專 業 目 錄 說 明
一、有關我校碩士研究生報名、考試、錄取、導師等信息,將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網站發布(網址:yjsxy.cqums.edu.cn),請考生注意上網查詢,不再另行通知。
二、我校2009年擬招收計劃內、計劃外(委托培養、自籌經費)碩士研究生863人(含推薦免試生、單獨考試生)。各院(系)招生人數(含計劃內、計劃外人數)錄取時視合格考生情況可相互調劑。專業目錄中我校招生規模和各院系招生人數僅供參考,以國家下達的2009年招生規模為準,我校保留根據國家下達的招生規模以及上線生源情況對各院系招生人數進行調整的權利。
三、我校碩士研究生分為2種類型進行培養:科研型和臨床型。培養類型在復試時由導師和復試小組根據復試情況和考生自身條件進行確定。錄取為臨床型研究生必須具備下列條件:①取得國家衛生部認可的執業醫師證;②在本專業或相近專業工作3年以上。
四、招生專業目錄中所有專業均面向全國招生。錄取為委托培養的研究生(屬計劃外招生),其經費問題按(1998)重慶市價費字第069-057號文件規定執行。定向或委培生畢業后回原單位工作。在學期間工資、福利、醫藥費等均由原單位解決。
五、研究生就業在保證國家需要的前提下,貫徹學以致用的原則,按照“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通過“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就業方式落實就業崗位(定向培養和委托培養碩士生除外)。
六、擬報考我校單獨考試碩士研究生和推薦免試研究生在報名前必須取得所報考導師的同意,在報名時同時提交單獨考試研究生或推薦免試研究生的申請書,申請書上須有所報考導師的簽字同意
七、我校2009年將接收的我校及其他高校應屆推薦免試研究生,接收辦法以我校當年相關文件為準。
八、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我校2009年對不同專業的報考條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請報考考生務必仔細閱讀,以免發生報考失誤。請閱讀(重慶醫科大學2009年碩士研究生各專業招生報考條件及授予學位類型)
九、按教育部統一部署,凡第四單元考試科目標記為“④--無”者,第四單元不考試。凡目錄中考試科目有4門或5門以上者,請正確填寫選考科目代碼。否則由我辦指定應試科目。
十、2009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仍實行網上報名(約2008年10月8日~30日)和現場報名(2008年11月10日~14日)兩個步驟,詳細時間和信息請登陸我校網站查詢。
十一、考生在網上報名時務必將聯系地址和聯系電話詳細、清楚寫明,以便我辦及時通知有關事宜。地址、電話若有變動請及時與我辦聯系,若因此發生事故,責任考生自負。
地址:重慶市袁家崗醫學院路1號 郵編:400016 電話:023-68485540(研招辦)
招生網站:yjsxy.cqums.edu.cn 電子郵件:yzbliwei@cqmu.edu.cn 聯系人:李巍
上一頁12下一頁 |
更多研究生招生簡章,請關注研究生招生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