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農墾海口中等專業學校簡介:
海南省農墾海口中等專業學校是海南農墾企業最早創辦的多專業綜合性的省部級重點中專學校。 早在海南農墾創業伊始,老一輩領導人便高瞻遠囑,將發展墾區教育事業當作發展我國 橡膠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確定了"育苗與育人同步"、"培養實用人才"的教育發展戰略,于1953年3月創建了華南墾殖局海南分局干部學校。1958年為適應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華南墾殖局海南分局干部學校改名為廣東省熱帶作物學校,"文革"期間一度停辦。
1974年復辦干校,1980年底改為中專,1987年搬遷回海口現址。1989年海南建省,校名改為海南省農墾海口中專學校。馮白駒將軍、原海南軍區副司令張發華,原林一師政治部主任江洪洲先后兼任或專任過學校領導,原國家農墾部部長王震、副部長蕭克、原廣東省農墾廳、高教局、海南區黨委和華南熱作"兩院"的領導劉茵、王昌虎、于光、何康,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王厚宏、省教育廳廳長符鴻合、省農墾總局前任、現任領導陳蘇厚、鐘文、符氣鴻、王法仁、邱國虎、林玉權等先后親臨學校視察和指導,對如何辦好學校作了重要指示。
為此,學校自創辦就以"抗大"為榜樣,堅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圍繞"一學做人,二學本事"的育人主題,教育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共處,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倡導刻苦學習、努力實踐、腳 踏實地、奮發進取的新風尚,在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特點,培養了"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良好校風,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實用人才,已培養中專畢業生5100多人,與高校聯合辦學,培養大專畢業生1081人,培訓、輪訓各級各類干部、技術人員3.3萬多人次。
海南省農墾海口中專學校48年的辦學歷程,有六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以"一學做人、二學本事"為育人主題,以"學會求知、學會共處、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為目標,培養了良好的校風、學風,較好地解決了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合格人才。二是堅持走多形式、多層次長短結合的辦學路子,學校的辦學過程從干部培訓起步,逐步發展中等專業教育、大專教育,長期堅持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相結合,正規教育和短期培訓相結合,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快人才培養的步伐。三是以需定教,主動適應社會的需求。多年來,學校堅持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的辦學方針,墾區和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就開設什么專業,培養什么人才。僅近年學校先后開設新專業有市場營銷、導游、園藝、文秘與檔案管理、審計、計算機及應用、高效農業、電子商務、電工與空調制冷、電子技術、旅游與酒店管理等,同時保持專業的相對穩定和特色,鞏固提高主干專業。四是以學生今后崗位為目標,以能力為基礎,從需要出發,深化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上,基本知識把握"必會"、"夠用"為尺度,專業知識把握"實用"、"適用"為原則,不斷拓寬知識和專業范圍,使學生一專多能,在教學過程中,抓好實踐性教學環節和基本功的訓練。根據近年社會對人才能力定位需求特點,將書法、口才、應有寫作、點鈔、珠算、電算、微機、禮儀社交、普通話、美育、體育、專業實務等12項技能,作為學生的基本功,加以指導、訓練、考核,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五是面向市場,服務經濟,發揮中專在職業技術教育的骨干作用和輻射作用。自1993年以來,先后在農場設立12個農廣校分校,培養了一大批畢業生,并積極探索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中專業依托舉辦電大大專班,與高等院校聯合辦學,走出一條多層次的辦學路子。六是學習發揚"抗大"精神的優良傳統,艱苦創業,勤儉辦學,苦練內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多年來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特別是保證主干專業教學設備的投入,使主干專業的設備,如微機教學設備在同類學校中領先地位,起到學帶頭和示范作用。
更多關于海南省農墾海口中等專業學校招生專業的信息,我們正在整理中,更多信息請關注海南省農墾海口中等專業學校!
更多同類招生信息,請查看“招生專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