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中學有舉辦講座意向,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填寫相關預約信息,我校將根據中學的預約內容,第一時間聯系相關專家,落實講座舉辦事宜。
北京郵電大學招生辦公室
2021年12月27日
附件:
北京郵電大學科普講座進中學活動專家簡介及講座主題
講座主題 | 講座專家 | 專家簡介 |
【迎接智能革命】 | 孫松林 | 孫松林,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主任,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理事,中國通信學會創新驅動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執行委員,IEEE高級會員。 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負責的留學研究生課程《通信綜合實驗》在2016年被教育部評為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是目前獲評的唯一的實驗類課程。 2019年12月,著有《5G時代:經濟增長新引擎》一書,是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科普閱讀推薦圖書。 2021年獲得北京郵電大學“教學名師”獎。 2021年獲得第十四屆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23年獲得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6G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 ||
【數字科技創造美好生活】 | ||
【移動通訊的發展】 | 啜鋼 | 啜鋼,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作為主研或支持人先后參加了多項國家“863”項目和多項國家重大專項項目,以及企業合作項目。目前主要從事無線通信相關理論以及無線通網絡的性能應用軟件的研究開發工作。研究方向:無線通信理論,移動通信網絡性能分析和軟件開發等。 |
【無線通信漫談】 | 劉丹譜 | 劉丹譜,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IEEE高級會員,中國通信學會和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曾參與和主持二十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計劃以及企業合作項目,已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和教輔3部,提交發明專利申請33項。 |
【互聯網+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 袁超偉 | 袁超偉,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未來無線通信中的關鍵技術、現代信號處理理論及其應用、網絡巡檢與測試、無線網絡優化等。主持和參加了多項國家級和其他協作科研項目,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00多篇,申請發明專利3項,出版學術專著譯著7部。 |
【移動互聯網現狀與發展趨勢】 | ||
【衛星通信態勢展望】 | 王瑩 | 王瑩,女,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興趣為網絡資源管理和系統性能評估、通信系統數據分析與處理以及5G在垂直行業中的應用。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次,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次,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大技術發明獎1次,2007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
【通信改變世界】 | 鄒衛霞 | 鄒衛霞,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的研究方向有短距離無線通信新技術、毫米波通信技術及電磁兼容等工作。國內外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80多篇,其中EI檢索60多篇,SCI檢索二十多篇,申請專利14項。 |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 | 崔鴻雁 | 崔鴻雁,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IEEE 高級會員。發表SCI/Ei論文50余篇,參與和主編著作4部,申請專利10余項。曾主持和參與973計劃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企業合作項目10余項。研究方向:大數據科學與可視化、未來網絡智能資源管理、區塊鏈技術與應用。 |
【信息時代的通信技術及其他】 | 謝剛 | 謝剛,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IEEE會員,IEICE會員,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無線通信技術工作委員會(TC5)成員。受邀擔任IEEE PIMRC ,CrownCom和WCNC 等國際會議無線通信領域的TPC委員;擔任IET Communications和電子與信息學報雜志的審稿人。 |
【區塊鏈與信用社會漫談】 | 李屹 | 李屹,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目前主要從事區塊鏈、機器學習與大數據、物聯網與云服務、網絡科學等相關研究。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其中SCI論文10篇,EI論文70余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24項,已授權14項;出版專著1本。 |
【互聯網、物聯網與網絡科學】 | ||
【人工智能】 | 彭岳星 | 彭岳星,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主持/主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863計劃資助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在內的十多項科研項目。已發表SCI/EI檢索論文50多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專著/譯著3部。 |
【未來網絡與大數據時代】 | 許方敏 | 許方敏,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未來網絡,物聯網與大數據。 |
【郵傳世界,電郵未來】 | 孫文生 | 孫文生,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無線通信和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先后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科研項目。目前主要從事無線通信、嵌入式技術、物聯網、計算機科學和移動互聯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 |
【通信之路】 | 高月紅 | 高月紅,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與挪威科技大學雙博士學位。 主要從事無線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的教學和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同時也與中國移動、中國信息與通信研究院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和研究院所開展了長期和廣泛的合作研究,在3G/4G/5G關鍵技術、3GPP標準化進程、系統仿真理論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參與編寫出版英文著作兩部、中文著作一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論文四十余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十余項。 |
【淺談對抗式生成模型及其應用】 | 尹斯星 | 尹斯星,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和參與973計劃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企業合作項目10余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研究方向為無線通信系統優化設計、認知無線電及頻譜共享技術、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無線通信技術以及大規模數據中的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技術。 |
【走進元宇宙:從二維圖像到三維圖形】 | 黃海 | 黃海,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國計算機學會虛擬現實與可視化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數字文化遺產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優秀指導教師。畢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2011年博士后出站,2013年美國訪學歸國,研究方向為圖形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虛擬現實。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863計劃等科研項目10余項,參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等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SCI、EI檢索論文百余篇,授權發明專利十余項,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等多項獎勵。 |
【無線電簡史】 | 尹良 | 尹良,男,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3年7月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獲博士學位。主講本科生課程:《通信系統建模與仿真》、《隨機信號分析》。第一屆全國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實驗教學案例設計競賽“全國特等獎”(排1)和“一等獎”(排1);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排2),“教學活動創新獎”(排2);第一屆北京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特等獎”(排2)。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6G移動通信技術、通信/雷達中的統計信號處理、機器學習在信號識別中的應用、生物醫學信號處理等。 |
【數字貨幣與區塊鏈】 | 胡鶴飛 | 胡鶴飛,男,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曾任貝爾實驗室高級研究員,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包括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等十余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入選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擁有國家發明專利十余項,發表論文50余篇,研究方向為空間網絡、虛擬計算和區塊鏈等 |
【從萬物互聯到泛在智能】 | 秦曉琦 | 秦曉琦,女,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研究方向主要為下一代移動通信基礎理論及性能分析、基于信息時效性的網絡化認知與智能決策技術等,相關成果在國際期刊及會議發表論文40余篇, 授權發明專利12項,獲中國通信學會科技獎技術發明類一等獎(2/9),入選“中國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學者”。作為核心成員建設高新標桿本科課程《無線通信中的人工智能》, 獲北京郵電大學第十五屆教學觀摩評比一等獎,北京市第十二屆教學基本功比賽三等獎。 |
【未來的你們——通信工程們在做什么?】 | 韋再雪 | 韋再雪,女,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講課程為《通信原理I》、《移動網絡仿真與規劃課程設計》。曾獲“全國高等院校通信工程專業青年教師多媒體課件教學大賽”優秀獎、北京郵電大學"信通院第一屆教學觀摩評比活動"二等獎;排名第二獲北京郵電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主持一項校高新課建設項目。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SCI論文10篇(一、二作、通訊作者),EI論文35篇,譯著一部(二作),獲得國家專利授權10項。歷年來共主持省部級縱向項目1項,企事業單位合作項目10余項。主要研究方向為:移動網絡的性能評估與規劃,信道建模、無線定位等。 |
【數學機械化在信息科學中的應用】 | 郁文生 | 郁文生,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系統仿真學會智能物聯系統建模與仿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空天系統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自然計算與數字智能城市專業委員會委員等。 |
【無處不在的信號】 | 尹霄麗 | 尹霄麗,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籍貫內蒙古海拉爾。1993年、1996年和2008年在北京郵電大學分別獲得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目前擔任北京郵電大學“信號與系統”課程負責人,主持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教改項目各1項,校級和教育部產學合作育人項目等十余項,主持“信號與系統”課程建設獲得首屆國家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科研方向為光通信和信號處理,主持和參與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十余項,發表SCI /EI檢索科研論文七十余篇。 |
【奇妙的無線通信技術】 | 劉凱明 | 劉凱明,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寬帶無線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完成國防預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省部院產學研、國際合作等項目十余項,并作為主研人參與完成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等多項科研項目。 |
【空天地海一體化-未來信息通信網絡的形態】 | 王朝煒 | 王朝煒,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信息電子技術與智能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5G移動通信技術、基于新材料的傳感器、面向智慧服務的物聯網技術及應用。 |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 | 李巍海 | 李巍海,男,1974年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學位,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信號、電路與系統教研中心副主任。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外聘專家,5G消息工作組賽事評委,中國電工新技術委員會常任委員。教育部電子信息類課程教學與教材研究會常任理事。自2004年起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通信協議軟件研發、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獲得北京教學成果一等獎兩次,二等獎兩次。先后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并主持完成教育部青年科技基金項目1項和企業項目4項; |
【數據信息的可視化】 | 劉剛 | 劉剛,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電子信息專業的教學與科研。2011年公派留學澳大利亞迪肯大學信息科學專業,2012年獲得教育部與科技部聯合授予的春暉杯歸國留學人員優勝獎;2017年應芬蘭拉普蘭應用科技大學邀請講學三個月,2018年應邀短期訪問德國20余家大學。在智能信息處理與人工智能領域深耕十余年。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其中SCI論文20余篇,曾擔任國際期刊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專職審稿人一年,獲批發明專利8項。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專項和航空航天類信息處理和智能測試系統研發類等項目十余項。 |
【裸眼三維光顯示】 | 高鑫 | 高鑫,博士,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講師。 近年來主要從事新型三維顯示、新型光學系統設計及加工工藝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主要研究人員承擔的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863”計劃等。在 “Optics Express” 、 “Optics Communications”等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0項。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動態實時三維光顯示、新型光學系統設計及加工工藝。 |
【物聯網技術與智能家居應用】 | 羅紅 | 羅紅,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教授,物聯網技術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IEEE、ACM會員,CCF高級會員,主持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企事業合作項目。 |
【計算機科學技術及其應用前景】 | 孟祥武 | 孟祥武,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服務計算專委會委員。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出版教材3部,獲國家發明專利10項,承擔和參與完成過多項科研項目。 |
【大數據技術及應用】 | 吳斌 | 吳斌,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信息化與信息安全】 | 姚文斌 | 姚文斌,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委朝陽大學聯合支部副主委、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委科技醫衛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委朝陽參政議政委員會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學術工委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容錯專委會委員、中國通信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指委專家組成員、教育部省市優秀論文評審專家等。《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主編、《計算機與現代化》編委。 |
【以網上商城為例談數據庫技術的演變】 | 郭文明 | 郭文明,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教授,獨立或參與縱橫向科研50余項,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書籍9本。 |
【移動計算與大數據分析與挖掘,物聯網關鍵技術】 | 趙方 | 趙方,博士,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計算機學院軟件系統與工程中心主任,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移動計算與人工智能研究團隊負責人,科技部和工信部項目評審專家。長期堅持在移動感知與智能、全時空多源融合定位、時空大數據挖掘核心算法理論及技術開展研究。近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或參與了國家重點研究計劃課題3項、國家重大專項、國家“863”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工信部物聯網專項等省部級縱向課題30余項,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城市研究院、華為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項目80多項,相關研發成果榮獲中國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一等獎(2020)、二等獎(2018)、三等獎(2013)、教育部第二屆中國科技成果交易會特別金獎及最佳路演獎(2018)、國際室內定位比賽第三名(IPIN2020慣導組以及IPIN2016手機組)、成果入選“獻禮建黨100周年”高校科技創新成果展(2021),部分成果在國家博物館等單位得到實際落地。在國內外知名期刊(IoT、TII、TITS、TVT、TIM等)及重要會議發表論文150余篇,編(譯)著書籍4冊,軟件著作權18項,參與制定國家實時定位技術標準3項,作為評審專家參與國家重點研發專項評審;評審北京市經信委、科技冬奧項目;中關村國際創新創業大賽主評審;SCI論文40余篇,授權專利39項;2021年IPIN第四賽道冠軍;項目受邀參展教育部建黨100周年科技成果展。教學方面,榮獲北京郵電大學教學名師獎(2021)、北京郵電大學第八屆教學觀摩比賽二等獎(第五名),2012、2013年度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項目“優秀指導教師”,2012年度大學生創新實踐工作突出貢獻指導教師獎,作為指導老師獲得2011年度微軟Image Cup軟件設計大賽一等獎、2012年度三等獎,2013年度中國第一屆軟件設計大賽二等獎、2012年度三等獎,高通電子商務競賽前十名。作為一名長期堅持一線教學、科研教師,獲北京郵電大學“校友獎教金”(2018年)、評為北京郵電大學“教職工與學子牽手”標兵(2011年)。 |
【大數據分析:點石成金的奇妙之旅】 | 牛琨 | 牛琨,女,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軟件工程系主任、專業負責人,大數據與云服務教研中心主任。第一批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北郵-用友智能計算聯合實驗室負責人,教育部高水平特色型大學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用友特聘iuap云平臺大數據專家。北京郵電大學“周炯槃優秀青年教師勵志獎”獲得者,北京郵電大學青年教學名師,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移動教學創新獎”獲得者,北京郵電大學師德標兵,北京郵電大學優秀學士學位論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北京郵電大學優秀研究生育人導師,北京郵電大學優秀黨員。致力于人工智能引擎、機器學習與大數據算法等相關研究。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7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6項,出版專著《縱觀大數據:建模、分析及應用》。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在內的科研項目50余項。 |
【計算機思維與人工智能】 | 王曉茹 | 王曉茹,博士,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副教授。現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服務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跨媒體網絡大數據分析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館特聘教師,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特約撰稿人及科普導師,《院士專家講科學》欄目特約專家。已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在國際重要刊物和國內外著名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80余篇,被SCI、EI等收錄70余篇。編寫學術著作6部,參加了CCF CSP認證教材撰寫工作。參加制訂了全國旅游電子商務網站建設與服務技術規范國家標準1項;作為網絡專家負責了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網絡方案的評審工作;2016年安徽省技術領軍人物。 |
【人機交互中的態勢感知SA】 | 劉偉 | 劉偉,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劍橋大學訪問學者。 |
【預見控制的發展及應用】 | 王迪 | 王迪,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非線性系統的穩定性,預見控制系統的魯棒性,廣義系統、時變系統、離散多采樣率系統的預見控制,多模型自適應預見控制。 |
【生物特征識別技術與發展】 | 張曼 | 張曼,博士,現為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征識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25 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發工作,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和會議(IEEE TPAMI、TIP、AAAI等)發表學術論文30 余篇,已申請專利和軟件著作33 項,授權15 項。張曼博士于2018 年入選北京市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并獲得北京市青年骨干個人項目資助。2019 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并獲得北京市科協金橋工程種子資金資助。2020 年獲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張曼博士現任北京市青聯十二屆委員、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協會首任會員。現為IEEE WIE 北京分會主席、IEEE 北京分會執委、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組織建設委員會秘書長和視覺檢測專委會副秘書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模式識別專委會副秘書長、北京圖象圖形學學會理事。 |
【智能與控制科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蔡寧 | 蔡寧,1991年考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后分別獲該系工學學士和工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任中國自動化學會混合智能專業委員會委員、平行智能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知名期刊PLOS ONE和Complexity編委、美國數學學會評論員。長期從事網絡化復雜動態系統建模、分析、預測、控制與智能相關教學和科研工作。一些原創成果被國內外同行追蹤研究,或幫助同行解決理論問題。 |
【腦機接口的技術與發展】 | 徐光遠 | 徐光遠,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A類引進人才,民盟中央科技委員會委員。博士畢業于新西蘭的奧克蘭大學,師從皇家科學院院士,奧克蘭大學優秀博士畢業生。研究激光誘導石墨烯制造生物傳感器和生物電子,建立了神經遞質檢測的介觀電化學分析方法。首批清華大學水木學者,國際交流引進項目獲得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主持國際交流計劃學術交流項目,骨干參與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中國學齡兒童腦智發育隊列研究》。清華博士后出站評定優秀。目前在北京郵電大學負責開拓研究基于水凝膠腦電極的便攜式腦機接口原型機系統,結合人工智能方法分析腦重大疾病與生命現象的腦電等生物標記物特征。徐光遠博士還擔任歐美同學會產業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腦圖譜專委會委員,北京博士后聯誼會學術部長,清華大學博士后聯誼會常務理事。 |
【人工智能的研究內容和應用前景】 | 羅新龍 | 羅新龍,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信評議專家,教育部學位中心通信評議專家,國家二級學會仿真算法專業委員會委員, SIAM (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 會員,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信評議專家,華為技術公司建設的“無線通信接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寬帶移動通信核心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校合作項目需求評審專家,國際雜志“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SCI檢索) ,“Chi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編委會成員。 |
【大腦中的小世界--淺談腦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 魏永斌 | 魏永斌,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20年于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21年于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完成博士后工作。共發表SCI論文十余篇,其中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hizophrenia Bulletin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6篇,被引用200余次。擔任Biological Psychiatry,Human Brain Mapping等期刊審稿人,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客座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腦連接組學,神經影像,生物信息,人工智能,精神病學等。 |
【無人駕駛的未來-智能網聯駕駛技術及應用】 | 朱孔林 | 朱孔林,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和2014年分別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德國哥廷根大學獲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14年至今在北京郵電大學工作。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歐盟FP7和H2020、北京市自然基金等多項國家和國際合作項目;發表SCI/EI檢索論文三十余篇;多次指導本科生和研究生參與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并獲獎;2017年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評為“優秀青年工程師”。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車聯網、邊緣計算和基于深度學習的信息安全研究等。 |
【淺談fpga技術及應用】 | 姚燕 | 姚燕,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實驗中心,高級工程師。 |
【深度強化學習與智能體】 | 喬媛媛 | 喬媛媛,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2014 年北京郵電大學博士畢業。2019-2020 國家公派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用戶行為分析,時空數據挖掘。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在企業得到轉化和應用,獲 2019 年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 2021 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主講課程《深度學習》,獲 2019 年北京高校第十一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 - 工科組二等獎,最受學生歡迎獎;獲得北京郵電大學第十四屆教學觀摩評比一等獎。出版專著《人工智能核心-神經網絡(青少科普版)》。現為北京大數據協會理事會理事。 |
【智慧醫療- | 周芮西 | 周芮西,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師,2016年和2021年分別于美國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和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核磁成像,醫學圖像處理,智能醫療。 |
【當城市感知遇見人工智能】 | 劉亮 | 劉亮,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物聯網與智能感知技術,在相關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創新成果,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基金一等獎、中國計算機學會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計算機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等獎勵。 |
【元宇宙與信息技術】 | 郭莉 | 郭莉,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認識人工智能】 | 肖波 | 肖波,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加拿大溫莎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模式識別與機器學習、網絡管理與應用、信息融合等。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縱向科研項目4項。作為主研人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發表了論文60余篇。出版《數據結構與STL》、《面向對象方法和C++程序設計》等教材5部。2014年被評為北京郵電大學“師德標兵”。2018年被評為信通院“我心中的好導師”,2017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 |
【AI時代的海量信息分析與應用】 | 楊潔 | 楊潔,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黨委書記。建設北京市首批精品課程《信息論》,并擔任主講。主持和參加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企業合作項目。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及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目前研究方向為:電信及互聯網大數據處理、用戶行為分析、公共衛生大數據智能分析等。 |
【人工智能簡史】 | 王小捷 | 王小捷,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自然語言處理與多模態計算。 |
【了解自然語言處理】 | 李蕾 | 李蕾,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自然語言處理。 |
【深度學習在醫療輔助診斷中的應用】 | 祝闖 | 祝闖,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講師。目前從事智慧醫療領域的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以及圖像處理相關研究工作。曾獲得博士后面上一等,獲得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后榮譽資助。主持國家自然青年基金和北京市自然基金各一項。曾指導學生獲得CCF-CV聯合舉辦的RACV 2016專題競賽一等獎, 獲得醫療影像頂會MICCAI 2019結直腸分類和分割任務冠軍。在圖像視頻領域著名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多篇, 如TMI, TMM,ECCV等。是TIP,TMM和TCSVT等期刊的審稿人, AAAI PC成員。 |
【神經網絡基礎】 | 劉軍 | 劉軍,1976年生人,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數據科學中心主任,北京大數據協會常務理事。研究方向為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算法,開設課程《海量信息處理技術與實踐》、《深度學習》,已發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相關SCI/EI檢索論文十余篇,包括SCI影響因子大于7的高影響力論文。編寫《Hadoop大數據處理》、《Spark大數據處理:原理、算法與實例》、《人工智能核心-神經網絡》三部大數據、人工智能理論與算法著作,已被多所高校的相關課程作為參考教材使用。 |
【遙感與人工智能——天基遙感影像智能解譯】 | 尤亞楠 | 尤亞楠,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遙感圖像理解,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預研基金項目。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Remote sensing、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等期刊審稿人,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成像探測與感知專委會委員,中國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優秀指導教師。 |
【計算機視覺與手繪草圖】 | 齊勇剛 | 齊勇剛,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英國薩里大學視覺語音與信號處理研究中心(CVSSP)國家公派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重點研究類腦視覺感知、基于草圖-圖像的跨越檢索、基于草圖的表達性研究及應用等問題。主持并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并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近五年發表了包括國際頂級學術會議CVPR、ICCV、ECCV及期刊TIP、TCSVT在內的20余篇學術論文。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視覺專委會主辦的CCF-CV“視界無限”系列研討會(第九期)執行主席,ICCV 2021研討會Sketching for Human Expressivity (SHE)聯合主席,PRCV中國模式識別與計算機視覺大會專題論壇“手繪草圖理解算法及其前沿應用”論壇主席。擔任了多個重要會議及期刊的審稿人,如ICML 2022、CVPR 2022、ICCV 2021, BMVC 2020/2021, TIP, TNNLS, TMM等。 |
【人腦智能與人工智能】 | 何葉 | 何葉,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特聘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與腦科學系博士后,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博士,主要利用磁共振成像研究人腦功能網絡的發育變化,并結合深度學習應用于孤獨癥的影像學標記物的轉化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已發表在人腦圖譜領域旗艦刊物《Cerebral Cortex》和《Human Brain Mapping》。 |
【人機對話及建立在人機對話之上的遐想】 | 袁彩霞 | 袁彩霞,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自然語言處理、人機對話與多智能體對話。 |
【淺談人工智能及智能時代的思考】 | 賀志強 | 賀志強,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未來移動通信、智能醫療、高速水下通信。 |
【AI4AD:AI+磁共振影像識別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行性】 | 劉勇 | 劉勇,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醫學圖像處理。 |
【人工智能與網絡大數據】 | 馬占宇 | 馬占宇,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博士、博士后,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IEEE高級會員,亞太信號與信息處理協會杰出講者,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高級會員、理事兼副秘書長、青工委副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杰出會員、計算機視覺專委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模式識別與機器學習基礎理論與方法,及其在計算機視覺、城市大數據分析、多媒體信號處理等領域的應用。在包括IEEE TPAMI、CVPR在內的頂級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錄用論文150多篇,擔任IEEE TNNLS、IEEE TVT等國際期刊編委(Editor),和CVPR、AAAI AC等國際會議職務或委員;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創新聯合重點、面上項目等以及科技部“科技冬奧”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0余項縱向項目;曾獲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第七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北京青年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等;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青年科學家”等;獲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
【自然語言處理與聊天機器人】 | 陳光 | 陳光,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理論。 |
【AI 生成圖像】 | 門愛東 | 門愛東,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研究領域是音視頻信號處理和傳輸。 |
【智能語音交互技術發展現狀】 | 李雅 | 李雅,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語音識別與合成、情感計算、多模態人機交互等研究。任中國計算機學會語音對話與聽覺專委會委員、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常設機構委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情感智能專委會委員,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人機交互專委會委員,也曾擔任領域內重要會議PC主席、分委會主席和程序委員會委員。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70余篇。主持和參與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子課題、863項目,重點基金在內的多項科研項目。與百度、騰訊、搜狗、三星、中科深智、云知聲等多家企業展開深入合作。研究成果曾獲2018年中國電子學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014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指導研究生獲語音領域頂級會議INTERSPEECH 2016的最佳學生論文獎、全國人機語音通訊會議最佳學生論文獎等。 |
【走進機器人的世界】 | 唐玲 | 唐玲,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實驗中心主任。主要從事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與智能機器人領域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智能機器人系統設計與開發,動力學與控制系統建模與仿真,目標檢測與識別等。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防B類橫向項目8項,企事業單位橫向項目2項;參與4項國家重大宇航型號項目4項,總裝備部航天科技集團聯合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2項。 |
【新一代智能便攜式磁共振成像技術及應用】 | 宗芳榮 | 宗芳榮,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科學研究方向圍繞“磁共振成像及波譜技術的開發及應用”為核心深入展開,專注于“生物組織水分子擴散精細表征、鈉磷代謝成像及磁共振系統研制”。作為第一和第二發明人,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和實用新型專利3項;在Stroke,Diabetes Care、Theranostics、MRM等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擔任IEEE TMI、Radiology、Scientific Reports、QSMI等期刊審稿人。曾參加新西蘭科技部科技項目2項,主持和參加國家級基金項目3項,醫院橫向課題3項。 |
【智能監控保護儲糧安全】 | 周慧玲 | 周慧玲,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物聯網技術,機器學習。 |
【無處不在的電連接器】 | 林雪燕 | 林雪燕,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電連接與連接器可靠性檢測技術、信號完整性分析與設計、控制系統設計。 |
【打開AI的黑盒子:可解釋的人工智能】 | 涂麗云 | 涂麗云,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本碩博均畢業于重慶大學,2012-2014年美國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訪問學者,2017-2021先后于美國國立兒童醫院和美國杜克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主要從事醫學圖像分析與機器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應用。近五年內,以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國際會議或期刊上發表出版物12篇(其中11篇為獨立一作),并合著出版書籍1部,口頭報告4次。包括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等。 |
【5G/6G移動通信:連接物理世界的神經網絡】 | 許文俊 | 許文俊,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551”鴻雁人才;IEEE Senior Member、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擔任“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泛在無線網絡研究中心主任、人工智能學院信息理論與技術中心主任、SCI期刊《China Communications》編委、《通信學報》編委、《信號處理》編委、IEEE/CIC ICCC 2018 本地組委會共同主席、中國自動化學會國防大數據分會委員、IEEE無線通信領域旗艦國際會議ICC、Globecom程序委員會委員等。長期從事B5G、6G等智能移動通信方面教學和科研工作,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IEEE ICC 2019最佳論文獎、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價值合作成果獎”、《China Communications》雜志最佳編委獎、IEEE ICCT 2012最佳論文獎等。 |
【第六代移動通信能帶給您什么?】 | 顧昕鈺 | 顧昕鈺 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 2005年7月至2013年4月,任愛立信研究院高級研究工程師,從事無線通信領域研究工作,包括國際通信標準化和未來演進預研。申請國際專利二十余項,參與國際標準化提案數十篇。2013年4月至今,任教于北京郵電大學,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多項國家和企事業單位合作項目。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未來無線通信網絡建模和智能優化。 |
【計算機視覺技術的日常應用與基本原理】 | 姜竹青 | 姜竹青,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訪問學者,主編《計算機視覺中的深度學習》,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 |
【數據智能與應用】 | 別紅霞 | 別紅霞,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多媒體媒體,數據智能,邊緣計算。 |
【AI賦能未來】 | 蘇菲 | 蘇菲,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計算機視覺相關研究。 |
【用AI的眼睛看病理】 | 孟竹 | 孟竹,博士,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醫學數據的智能分析與處理。 |
【走進元宇宙】 | 王冬宇 | 王冬宇,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通信與物聯網,區塊鏈與資產數字化,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醫工融合。現任北京信息產業協會元宇宙專委會委員。 |
【電連接可靠性——可靠連接你我他】 | 周怡琳 | 周怡琳,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自動化專業負責人,中國電子學會元件分會連接器與開關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研究方向:電接觸理論,連接器設計,電封裝可靠性,壽命預測,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軟件定義無線電通信】 | 李紹勝 | 李紹勝,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專業方向認知無線通信。 |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與趨勢】 | 張闖 | 張闖,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校信息化技術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模式識別、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時空大數據解譯、智慧教育與數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排隊中的數學問題】 | 劉雨 | 劉雨,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網絡與信息處理。講授課程:通信網理論基礎,通信原理。 |
【數字人——元宇宙的主角破圈而來】 | 宋晴 | 宋晴,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北京市師德先鋒。教育部高等學校儀器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協作委員,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專家委員,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視覺檢測專業委員會委員。榮獲第六屆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最佳演示獎及最佳教案獎,教育部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北京賽區一等獎,全國總決賽二等獎。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完成科研項目40多項,發表論文90余篇,帶領實驗室團隊完成了第一款由中國大陸高校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平臺,在國際權威的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競賽上多次榮獲世界冠軍。 |
【現實與虛擬,設計與表達】 | 徐曉慧 | 徐曉慧,北京郵電大學現代郵政學院(自動化學院)教授,本科畢業于東北大學,碩博畢業于清華大學,研究方向:智能設計與制造,虛擬現實,計算機圖形處理等。主持或參與國家“八五”、“九五”攻關、“863計劃”項目及省部級科技攻關等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及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論著)一等獎等科研獎勵。主講多門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學生評教曾三次列全校第一,獲北京高等學校優秀主講教師、校教學名師、“燭光獎”、師德標兵等。主持或參加國家、北京市及校級教改項目13項,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省電教成果一等獎等13項教學成果獎;主講及負責的課程獲北京市精品課、校首批高新標桿課、北京高等學校優質本科課程;指導學生獲“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北京市大學生工程設計表達競賽團體一、二等獎等多項獎勵,5次獲得北京市教委頒發的優秀指導教師獎。 |
【關于智慧物流的那些事】 | 莊育鋒 | 莊育鋒,工學博士,北京郵電大學現代郵政學院(自動化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機器人技術、智慧物流與柔性供應鏈關鍵技術、物流信息化與物聯網技術。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及參與多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攻關)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市科委、航天、軍事物流等企業合作項目四十多項;發表SCI、EI等論文三十多篇;申請或授權專利十余項。 |
【醫療機器人】 | 蘇柏泉 | 蘇柏泉,工學博士,北京郵電大學現代郵政學院(自動化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醫療機器人實驗室創建人和負責人。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計算機輔助外科技術分會委員。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醫療機器人、智能醫學、醫工交叉。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專題項目子課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及面上項目。發表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TBME)、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SCIS)、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SCTS)、IEEE JTEHM、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BSPC)等期刊論文和IEEE ICRA、IEEE IROS、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ACC)等會議論文在內的論文3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1項,科技成果轉化金額60萬。獲得會議論文獎包括Honorable Mentioned Award(APCMBE 2014)和Best Application Award(共同作者,3M-NANO 2016), Nomination of Outstanding Youth Paper Award(指導教師,PIBM 2017),Best Paper Finalists(WRCSARA 2021)。受《中國電子報》采訪。獲得包括北京市普通高校優秀本科畢業設計優秀指導教師(2次)、“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第十四屆“高教杯”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機械類個人全能一等獎指導教師,第六屆北京市大學生工程設計表達競賽三維團體一等獎及個人一等獎指導教師等教學和科研獎勵。 |
【走進千變萬化的智能機器人世界】 | 李海源 | 李海源,北京郵電大學現代郵政學院(自動化學院)教師,副高級,智能機器人創新實踐基地主任,葉培大創新創業學院“機器人”研究方向導師。主要從事智能機器人技術研究,在醫療、航天及工業領域開展學科交叉融合。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2016年-2018年在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工作。2014年-201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感知與機器人實驗室聯合培養。2013年隨項目組訪問英國Jet以及法國ITER遙操作相關機構。獲得 “北京移動”教學創新獎,指導學生獲得市級優秀畢設論文1篇、省部級競賽1等獎3項,其它獎勵2項。每年指導多項大創、雛燕項目,根據學生特點指導學生開展創新項目研究,為素質提升、升學留學與就業提供支持。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課題/子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橫向課題3項,曾參加其它國家級及國防項目5項。發表SCI\EI等論文30多篇,申請和授權發明專利10多項。現為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醫工融合分會常務委員、國家腫瘤微創聯盟頭頸專委會委員、人工智能學會會員等。曾受邀與八十中學、35中、八一、人大附中以及海外中學生開展交流合作,進行科普講座。 |
【互聯網漫談(發展歷程,以及可能會怎樣改變個人、組織和社會)】 | 楊學成 | 楊學成,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評審專家。主持/主研國家級科研項目、省部級課題十余項,企業委托課題若干。 |
【移動互聯時代的企業戰略思考——互聯網思維】 | 張生太 | 張生太,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管理和移動社交網絡知識共享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
【互聯網+自時代的機遇】 | 王立新 | 王立新,北京郵電大學MBA、EMBA課程教授。《國際廣告》編委。通信和IT互聯網領域知名營銷專家。《一部手機打天下》、《甜蜜與痛苦》作者。自媒體“立新說”創始人。 |
【大數據營銷與社會化媒體營銷】 | 胡春 | 胡春,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 |
【全球化時代的標準競爭與青年學生使命】 | 杜振華 | 杜振華,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教研中心學科主任,教授。曾獲得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稱號。榮獲北京郵電大學2015年“北京移動獎教金”。獲得北京郵電大學“燭光獎”提名獎。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經濟戰略專業委員,教育部學位中心通信評審專家,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在《改革》、《宏觀經濟研究》等報刊雜志發表論文100多篇,著有《經邦濟世與民富——經濟學史話》等,主編過《公共經濟學》、《財政學》《政治經濟學原理》《國際通信服務貿易》等教材。主持及參加的課題有20多項,包括國家部委課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等。《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和《移動通信》編委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數字經濟與貿易等。 |
【金融科技概覽、動向與趨勢】 | 邊雪瑩 | 邊雪瑩,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本科畢業于南開大學,碩士就讀于西班牙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博士畢業于新加坡管理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是資產定價,公司金融,戰略管理,能源經濟等相關領域。其中,碩士論文 “Incentives for Information Provision: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Spanish Rental Market”于2020年發表在能源經濟學頂刊 Energy Economics。該論文研究了租房市場中房東向租客提供能源效率證書的意愿,并提出了有效提高房屋能源效率投資的政策性建議。現階段,有7篇優秀的工作論文,研究機構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投資的影響,公司董事會成員的特征對公司績效表現的影響,以及員工滿意度對公司股價的影響等。 |
【高中生的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 | 祝陽 | 祝陽,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從事社會心理學、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項、省部級課題4項,發表CSSCI與SSCI學術論文20余篇。 |
【網絡編碼的原理、起源、研究進展及應用等方面的介紹】 | 卓新建 | 卓新建,北京郵電大學理學院副教授。 |
【從元宇宙到智能交互設計】 | 侯文軍 | 侯文軍,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智能交互設計專業負責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網絡系統與網絡文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業設計學會信息與交互設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用戶體驗聯盟副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理事,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常務副主任。 |
【人工智能在數字媒體領域的應用】 | 李學明 | 李學明,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動畫、數字媒體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北京圖象圖形學學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數字媒體與智能處理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及橫向項目等二十多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余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通信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
【跨界與融合:人工智能時代的網絡與新媒體創新實踐】 | 黃佩 韓婷 | 黃佩,傳播學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訪問學者。現為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網絡系統與網絡文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主要從事新媒體傳播與社會發展、網絡文化與創意產業研究。近年發表國內外重要期刊及會議論文30余篇,撰寫專著2部,參編教材1本。擔任學術期刊特邀評審委員、擔任教育部學位中心及多所大學學位論文盲審委員、央視全媒體平臺考核評審專家等。 韓婷,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講師,在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獲得文學博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訪問學者。研究領域包括智能傳播、新媒體技術與社會發展、認知神經傳播學等。曾開展或參與了多項重要課題研究,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新聞大學》、《社會科學戰線》等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其中1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參與出版了3部學術專著,其中1部獲得2019中國新聞史學會傳媒經濟與管理研究委員會學術年會“年度杰出成果獎”。此外,2020年還獲得了第三屆青年新媒體研究“啟皓獎”學術新秀獎。 |
【音樂×藝術×技術:智能時代的數字媒體聲音設計】 | 陳思 | 陳思,青年作曲家,音樂制作人,電子音樂人,九三學社社員,中國電子音樂學會會員,河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河北省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講師。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制作專業,意大利佛羅倫薩音樂學院電子音樂作曲碩士。曾在環球音樂唱片公司擔任音樂制作人,從事作曲、編曲、錄音、影視配樂等工作。現任教于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影視配樂及聲音設計等相關課程。 |
【元宇宙視角下“XR+數字媒體”的創意應用】 | 王楠 | 王楠,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和研究興趣為虛擬現實應用與開發、數字媒體理論與實踐。任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會員,Adobe中國認證教師,ACAA中國高級數字藝術設計師;國家藝術基金藝術科技創新人才。出版學術專著一部,在《當代電影》等CSSCI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參與國家高端智庫重點課題等多個項目;主持、參與、指導創作多部藝術作品,并多次獲獎。曾赴英國牛津大學、威斯敏斯特大學、韓國藝術綜合大學訪學交流。 |
【數字創意×信息科技:智能時代的數字媒體藝術】 | 李萌 張若宸 鄭曉發 | 李萌,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講師,數字藝術系主任。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藝術學方向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兒童繪本的交互敘事、動態圖形設計、動畫批評。主持、參與多項省部級縱向項目,作為原創繪本作者出版繪本作品4本;作為主創參與動畫電影作品1部;作為主創參與動畫短片2部、動畫系列片1部。 張若宸,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講師。專業方向為游戲動畫美術設計與數字3D動畫創作,參加創作三維動畫電影《兔俠傳奇》,該片獲得“第二十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第十四屆電影華表獎”優秀動畫片獎等獎項。并繼續以美術設計的身份參加了《兔俠傳奇》續集電影的創作。 鄭曉發,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教師。中國電影剪輯學會短片短視頻藝術委員會理事,DaVinci Resolve國際認證培訓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影像技術、數字影像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