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國務院會同有關部委連續幾次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中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發展還很不平衡,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中,一些農民子女對中等職業教育反應“低迷”的情況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我們認為,遭遇這一困境的深層原 因,是社會結構的變遷導致其辦學功能從地位教育向生存教育轉變,從而與受教育者個體的利益訴求產生了落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要在明確農民對職業教育主要訴求的基礎上,積極改善外部環境,增強制度設計的人性化,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讓農民切實感受到子女接受職業教育的利益所在。這樣,中等職業教育才能由以國家推動為主走向以市場需求推動為主。 一、正確認識農民為子女進行職業教育選擇的行為 從農民對子女的要求來看,對自身的清醒認知而產生的向上流動期待,是其教育選擇行為的根本動因。由于社會資源占有不足,他們在選擇行為前對投資該類型教育的風險有著非常慎重的考慮,從這一點說可以認為農民的教育選擇首先是立足于生存理性。在選擇空間擴大的情況下,農民就會從生存理性發展到經濟理性,盡量讓其子女在現有條件下獲得個人收益的最大化。 近幾年高等教育發展較快,高中畢業生升入高等學校的比例逐年升高,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比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有著更多的升學機會。一是普通高中畢業生文化基礎扎實,就業適應性強,社會勞動力市場對其認可程度高,其持續收益遠較同等程度的職業教育高;二是中等專業學校和職業高中實行收費并軌,所收學費高于普通高中,且不包分配,成本和產出比降低。加之近幾年初中畢業生中獨生子女比例增加,許多家長對子女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期望值提高,因而不愿讓子女接受職業教育。 但我們還要看到,家長的這種選擇行為是一種有限理性,由于對市場信息及教育發展形勢的隔膜,他們對社會未來發展趨勢的把握能力有限,加上人才培養周期的長期性,教育選擇初衷與選擇后果常常有較大差距。這就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加強引導,設身處地地為農民(及其子女)著想,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權,讓他們看到明確的利益所在。 二、從受教育者立場看中等職業教育的功能變化 受教育者的教育選擇行為主要建基于對社會流動規則和教育市場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上,中等職業教育同樣在這樣的架構中經受著農民的考量。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當時整體教育水平低,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很快。至上世紀90年代,我國已經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九十年代初期以后,隨著職業趨高級化帶來的人才高要求及國家就業分配制度的變化,中等職業教育受到了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排擠,其地位開始下降。持有中等職業教育文憑的人在勞動力市場上的機會減少。加上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及同級普通教育體系流通不暢,升學受限,家長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大幅下滑。中等職業教育由盛而衰的演變讓我們不能不重視社會結構變遷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影響。這是我們正確認識中等職業教育困境及提出對策的基礎。 三、尊重農民及其子女個人利益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策略 中等職業教育的作用和意義不僅表現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更表現在促進人的發展方面。只有全面認識中等職業教育作用于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這兩方面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的功能。中等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需要我們以更宏闊的視野來構建發展策略,其核心要義是尊重和張揚受教育者的個人利益。 第一,創設有利于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首先要通過發展生產力提高技術人員的社會需求。職業教育要得到老百姓的認可,最主要一點是能夠促進學生就業,學生掌握技術后能有發揮作用的崗位平臺,而這有賴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社會總體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其次是消解阻滯社會階層合理流動的不平等機制。消除諸如戶籍、就業、人事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礙,尤其要幫助那些在各種先賦性條件方面處于弱勢(如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群體增強競爭的能力,使社會流動的渠道更加暢通,社會各類成員各得其所,各種人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 第二,完善個人教育選擇空間的制度安排。在越來越重視個人主體性的今天,教育分流(這里特指初中后分流)應該突出個體的利益訴求,以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個人發展為旨歸,同時在教育內部擴展中等職業教育學生的升學渠道,以真正體現教育公平。 第三,以實踐為導向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中等職業教育要得到社會的認可,關鍵還是要提高自身的培養質量,增強培養人才與市場需求的適應性。首先要把以實踐為導向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的施教方針。從工作分析角度看,職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重點。按照工作崗位的需要,職業教育更多的是著重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培養,所以職業教育的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應當是工作實踐,職業教育教學實施與課程開發的關鍵應當是如何從工作結構而不是學科結構中獲得職業教育課程結構。其次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再次要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倡導中等職業教育的集團化辦學。長期以來,如何加強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產學研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一個“瓶頸”。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一條有價值的新路。它基于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管理與指導,使學校和企業都成為辦學主體,以互惠共贏為原則,以各自承擔相應責任為基礎,建立結構性的伙伴關系,幫助學生獲得直接的生產經驗和職業生活體驗。為了促進這一模式的完善和推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通過立法的形式把有關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的內容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二是通過專項計劃帶動;三是給予財政經費支持;四是出臺優惠稅收政策,以激發企業的積極性。 本站聲明:本信息來源于光明日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盡快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