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在线/国产美女久久/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业余 性别 自由 偷拍

考生信息禁止出售

2010/6/3 12:34:28

高考將至,考生個人信息已成為“緊俏商品”,兩萬條北京考生信息在網上叫賣。在一名銷售者處,北京2萬考生信息叫價1000元,這是單品價格最高的一種。記者問其銷量,銷售者稱當天就有28個學校購買下了考生名單。

所謂考生信息,指的是參加高考的考生的個人資料,這些資料不僅包括考生姓名,還有家長姓名、家庭住址、郵政編碼、聯系方式等。這些信息之所以如此搶手,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是高考結束之后的生源大戰,通過購買考生信息,以便向考生郵寄學校資料和錄取通知,甚至往學生手機上發送信息。

考生的信息屬于個人隱私,是不能被公開的,這是顯而易見的常識。這樣的隱私成了商品,被如此肆無忌憚地兜售,實在是一件無法容忍的事情。要知道,這些個人信息的泄露和傳播,輕者使考生不堪其擾,出現被眾多“大學”紛紛錄取的鬧劇,重者還容易落入騙子手中,使考生成為高考詐騙的受害者。實際上,每年都有學生被假冒學校錄取或被人蒙騙,其根源正在于其個人信息的泄露。

據有關資料顯示,僅僅北京市場的復讀規模就有數億元。蘊藏在落榜生這一群體身上的潛在經濟價值也不可估量,放之于全國來講,這個數字可能是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正是在這樣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之下,落榜考生信息成了“香餑餑”。考生信息如此叫賣,在買賣雙方的利益交換里受害的恐怕只有那些可憐的學生。

據報道,考生信息的“買家”主要是非學歷教育機構、復讀機構、招生代理等,而其“賣家”也就是考生信息源的提供者,則主要是一些民辦培訓機構和民辦學校等,通過多種方式獲取考生信息后,自己使用或轉手倒賣。事實上,追查考生信息買賣的源頭并非難事。從技術上講,只要找到信息利用者,并順藤摸瓜,就會追查到信息源的買賣者,從而揭開和根除這樣的考試信息買賣、交易鏈條。

在2009年底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七)》中就明確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其中規定對于公民的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打擊和遏制信息交易與買賣,完全有法可依。

一言以蔽之,考生信息的買賣不僅是對考生個人隱私的非法泄露和嚴重威脅,更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對于高考前后出現的諸如此類考生信息買賣行為,有關部門必須主動出擊,維護考生的合法權益;對泄露和買賣考生信息的部門和個人,更應嚴厲問責,確保考生的信息和隱私安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