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景象是農村學子考上大學就如同“魚躍龍門”,而今卻看到招工信息:招農民工一個月包吃包住3000元,而大學生不包吃包住卻連月薪2000元的工作都難尋。問題出在哪?初中畢業或者未畢業剛出門打工的農民工是享受不到3000元待遇的,那是給熟練技術工人開的價;同樣的道理,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由于缺乏技術能力,只能拿農民工的工資。技術能力決定一切,追根溯源根子卻出在職業教育上。
最近出現一個新現象和新概念叫“大學生農民工”,與最近兩年社會上討論比較熱的“蟻族”群體有相似和重疊之處,指的是那些出身農村,考入大學或大專進入城市,畢業后卻因為激烈的社會競爭無法找到期望的工作,反而與進城務工的父兄匯流,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混同,工資相差無幾,生活境遇同樣是在城鄉之間漂浮的年輕人群體。大學生農民工群體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破解此難題?
1.我國教育體系的偏差,職業技術教育從中小學到大學的缺失,是目前我國“大學生農民工”現象愈演愈烈的核心原因,出路當然應該在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增加雙元的“職業教育”,在大學階段大學發展職業型教育。
同樣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為什么出身農村的畢業生,在城市安身下來的難度卻遠遠大于那些本就出身城市的畢業生,最終只能淪落于父兄類似的命運?是不是這個社會的就業制度出現了問題?政府部門,以及高校是否應當在就業上,對那些出身農村的大學生,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或者機會傾斜?
在目前資源為王的時代,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想在城市立著腳,在可動員的資源上與城市生源相比就缺失了很多。由于大學擴招,更由于大學的培養結構還偏重學術型、遠離市場需要,導致農村生源大學生所學知識難以滿足市場需要。
我國目前屬于制造業大國,而目前我國的高校卻在培養大量只能適應于服務行業的大學生,因為我們的高校一直在向美國學習,而美國高校70%以上的畢業生都在服務業就業。目前服務業在我國整體經濟所占的比重太低,容納不下這么多的畢業生,故才導致目前一方面農村大學生就業難,另外一方面許多企業尋找不到合適的專業技術人員。必須大力加強為我國制造業大國服務的職業技術人才培育,扭轉目前的人才培養扭曲結構。
再往遠一點來看,從農村中小學教育來看,“智識教育”“升學教育”壓倒一切,技術教育基本沒有空間,導致學生基本上都是技術盲。
要想解決“大學生農業工”問題,必須要有新思維,也就是說我國對職業教育的態度必須改變。目前我國的教育的確在單條腿走路,一直在走精英路線。前些年許多中專技校紛紛改為大專大學,要走研究型大學之路。評估標準也是全國一刀切,每個學校,無論大小,都要看你的論文發表與科研經費,把大學發展引向了一個歧路。每個大學也不管條件如何,紛紛向研究型看齊,萬校齊走獨木橋,目前的教育結構的確需要重塑了。中國的工業發展和城市發展需要大量的受到技術培訓的工作,改革應當圍繞著全國范圍的辦學計劃,最高層的思維模式必須發生顯著改變:即高校仍然被看作學習的頂峰和終點的單極現象,讓精英教育與職業教育雙軌走路。
在歐美訪問時,絲毫沒有感到工人老大哥與大學教授有多大的差別,他們的工資差距很小。一個卡車司機,照樣可以拿到年薪10萬美元的工資,掙的收入絲毫不比大學教授工資低。因為“行行出狀元”,更因為他們培育培養的“雙元”或者叫做“雙軌”制。 德國的小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要學習各種技術類課程,等到小學畢業后,大家根據自己的興趣不同,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如我們的一樣,屬“智識教育”,主要是學習文化課程,參加高考,進入到學術型大學深造;另外一類進入到技術型類學校深造,屬“技術教育”,主要學習各種技術,高考也主要進入高等優秀的技術型學院深造。這兩個軌造各自運行,都有自己獨特之處,學技術的人絲毫沒有感到自己低人一等,進入學術型大學學術的人也沒有感到自己高人一等。德國的制造業極其發達,某種程度上與這個雙元制的培育體系有很大的關系。
其實目前我國技術類人才奇缺,技術類畢業生的工資也很高,一個優秀的廚師或者美發師,所掙工資應該也是高收入階層。如果在農村的教育體系中,從小這些孩子能夠得到一些技術上的培訓,參加技術高考后能夠學習更專業的技術水平,我想這些農村孩子考上大學再進一步學習到更專業的技術,其就業技能就會大大提高,更主要的是,這樣的人才才是社會最需要的人才,也是對社會貢獻最大的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的技術人才選拔體制存在很大的問題。在中考時,技校成為低分數學生的分流地,而高考更如何,考不上大學的人才去上高職,讓人感到高職本身就從分數上低人一等。高職學校一般也被貼上水平差的標簽。即使那些對技術感興趣的學生,也不敢輕意到技術類學校去學習,因為誰都會害怕被貼上水平差的標簽。
要改變目前我國的這種局面要面臨諸多挑戰,改革的出路必須從考試做起。也就是說必須改變考試的選拔方式,技術類的考試與高考與中考都應該脫鉤,應該專門建設一套技術類人類培訓與選擇的考試體系,從小到大自成一體,這種考試內容也主要是技術不而再僅僅只考文化課。讓那些技術見長的學生也能脫穎而上,找到自己的感覺。讓那些學習技術的學生不要被貼上各類奇怪性的標簽。根本改變目前被看扁的職業技術學校(學院)。 讓那些優秀的學子也以學習技術為榮,這樣才能培養出我國制造業大國所需的合格人才,也改變目前的畸型培養體系導致的農村生源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2.如何讓大學生農民工返回家鄉建設家鄉?要有一定的政策激勵。
大學生農民工的出現,也與出身農村的大學生就業期望太高,不愿意到基層、回到農村有關系,但是換一個角度想,現在的農村是否就為接受這些大學生回村創業提供了條件?如果要引導這些本就出身農村的大學生回到農村,整個社會,尤其是政府應當要創造哪些條件?
目前“大學生農民工”不愿意回去,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是缺乏政策激勵引導。
大學生農民式回鄉創業是實現農村“智力外流”向“智力循環”轉變的有效途徑。我國每年數百萬農村生源大學生,這是個巨大的人才寶庫。如果部分大學生成為回鄉創業的主體, 不僅可以彌補本地經濟建設所短缺的人力資本,更重要的是,其創業行為隱藏著巨大的潛在力量,能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就業空間,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帶去新的契機,會成為推動當地新農村建設的支撐點。同時回鄉創業也利于緩解城市就業壓力、減輕農業土地壓力等。
我國已富起來的村莊大都有一個見過世面的“返鄉創業”的領路人。我曾經對我國部分超級村莊的帶頭人進行了一次數量還不算少的調查,發現這些人都有如下特征:年輕時大都出去見過世面,在外界擴大了眼界長了見識,知道外界的世界有多大,也知道了外邊的世界需要什么,當然還有可能積累了一定的人脈。這些超級村莊的領頭人一般都當過兵,或者打過工、做過生意。不要小看看這些東西,對農民來講十分重要。目前我國中西部的許多農村還是蠻封閉的,只有見識過外邊的世界,也許在外還受到了一些啟發但很可能更多的是歧視,然后他們回到家鄉,充分利用家鄉的人力物力財力,自己創業,最后成就一番事業。大學生在外受到良好的教育,最主要的是長了見識,如果用好了,不但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而且對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
我國的許多城市已從洋返鄉創業者償到了許多甜頭,也給予洋返鄉創業者真金白銀, 現在該論到農村了。實際上我國的城市早就利用過返鄉創業者的力量。只不過這叫洋返鄉創業者。SOHU的張潮陽,BAIDU的李彥宏都應該算。國家既給政策又給錢,君不見我國前些年建了多少留學生回鄉創業園區?不但給政策、給貸款,還給白花花的真金白銀。科技部有一個項目,叫科技創業基金,每年上百億,專門資助那些有一定技術市場前景的技術,一個項目給他們幾百萬,助他們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些項目失敗的可能不少,但一百個成就一兩個,一個新興的大公司就成長起來了,過去的投資以后來都回得到回報。目前對這種洋返鄉創業給了許多東西關懷它,比如孵化器等。
目前大學生返鄉創業尚在起步階段,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包括有:(1)國家層面針對大學生回鄉創業的推力不足;(2)地方政策存在“扶大忽小”,政策落實不到位;(3)創業培訓體系尚未成型;(4)創業后的孵化機制薄弱。
要促進大學生回鄉創業,當地政府各部門和國家層面上的各個政策部門通力合作,從資金支持、政策保障、財政優惠、公共服務、投資環境等各個方面,為回鄉創業建立起全面的保障體系。還需要從資金、政策、項目支持、后勤保障等方面,為這部分人才提供便利條件,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價值,成為原意長期留在農村地區,參與建設和服務。國家應該設立大學生返鄉創業基金,引導大學生農民工建設農村新家園。
3.引導部分大學生農民工成“制造業白領”。
在城市化進程中,比起那些從農村直接到城市務工的農民工,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農民工更有條件成為新的產業工人,成為新市民,在推動大學生農民工扎根城市方面,政府和社會又可以有哪些作為呢?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目前制造業產業工人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主。其實這些制造業中也蘊藏著3000多萬的“制造業白領”就業崗位待開發。
目前我國長三角與珠三角絕大多數制造業公司還只是滿足于接訂單,掙那點可憐的加工費。如果這些制造企業不再僅僅招農民工,也開始招些大學畢業生,也就是“制造業白領”,自建品牌與營銷網絡部,通過品牌與營銷,同樣的產品,所收獲的利潤可能要高出數倍。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講,中國的制造業雖然創造了奇跡,但中國的制造商們卻吝于研發、品牌管理、財務規劃和環境健康管理。如果把制造產品轉變為品牌產品可以為公司創造許多無形資產管理的白領職位。在OECD國家這些資產占公司資產的比例達三分之一以上。雖然中國的生產線過剩,但卻缺乏把一臺10美元烤面包機轉變為在歐美零售市場賣到75美元的品牌產品的人力資源。若要達到美國水平,中國至少還需要6000萬白領。鑒于兩國發展不同,可將這一數量減半,但3000萬是一個龐大的就業市場。
國家應該采取相應政策大力提倡“制造業白領”,以緩解目前愈演愈烈的農村大學生就業難與制造業民工荒兩難困境。讓過去那些只滿足于訂單的制造企業也招收大學畢業生,去從事品牌營銷部、研發設計,去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與渠道;國家應該相應地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制造業就業,增加“制造業白領”的技能培訓。 如果中國制造業能夠通過“制造業白領”來轉型,那中國就可以扭轉目前受制于訂單、處于產業鏈最低端的困境,向產業鏈高端躍升,提高制造企業的利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