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后,北京大學將在全校推廣實施對“重點學生”進行學業會商的制度,包括學業困難、思想偏激等十類學生將被納入會商范圍。其中對于”思想偏激“學生進行會商,引起了不少爭議。
對“思想偏激”學生進行會商,筆者以為,這是引導學生、幫助學生一個非常好的做法。有些大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成人,在學校期間自己會管理好自己,其實并非完全如此。一些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遇事缺乏耐心,容易走極端,“重點學生”學業會商機制,正是針對這些思維特征、行為特點的,因人施教,以增強學業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還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及時幫助學生解開思想疙瘩,化解一些潛在的困惑及矛盾。
從小的方面看,“會商”也是一種人性化的溝通交流方式。 “會商”不是強制,不是灌輸,而是心平氣和、互動交流,哪怕是一次善意的提醒、提示,對引導學生也有積極的幫助。此外,會商還具有“幫扶”作用,能夠及時了解一些學生的困難和需求,著力為學生辦實事、辦好事。應該說,會商并不是強加于學生頭上的“教育”,也并非在禁錮學生的思想,反而是在共同尋找幫助學生完成學業的科學健康之路。
當然,“思想偏激”這個詞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誤解和反感,如果能夠淡化“思想偏激”這個詞匯,用更加柔和一些的提法,或許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