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順利,2013年,上海浦東陸家嘴,中國學生有望不出國門入讀美國名校,屆時更有其他亞洲、歐洲,甚至美國的學生飛越重洋來滬求學,他們的面前將是一個結合中美兩國教育特色的學校:上海紐約大學。這個被媒體比喻成中美“混血兒”的大學,本周剛剛在陸家嘴奠基。
上海紐約大學,肩負雙重懸念——對國內高教界而言,她是又一條新闖入的“鯰魚”,被賦予創辦一所理想的國際一流大學的熱望,同時夾雜著一連串懸而未決的問號:學生招考模式?教師來源?學校治理新結構?而在美國本土,關于這所學校的未來也有各種評論和預測。早在今年1月,常春藤盟校成員耶魯大學,就在其校報上關注上海紐約大學的籌辦,話題聚焦于“誰來建校園?學費怎么用?”畢竟,紐約大學之后,更多國際名校已表露出對海外高校市場的濃厚興趣,但待解的困惑是:海外分校的資金模式如何推進?
兩年后將投入運營的上海紐約大學,勢必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就上述疑問給出更多詳實的回答。
扎根陸家嘴的“垂直校園”
3月27日,紐約大學校長JohnSexton教授帶著對上海紐約大學成立的無限期待,在華東師范大學進行了一次演講。他向聽眾闡述了他的全球網絡大學夢想,還詳細解釋了上海紐約大學創建的目標。演講結束后,有學生提問:在合作成立上海紐約大學的過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難?Sexton思考片刻,樂觀地說:“困難總是有的,但都是細節上的問題,滿懷希望總是會成功的”。
Sexton此行滬上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落實紐約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在合作中的細節問題。
3月28日,上海紐約大學如期落戶上海陸家嘴金融中心。她是上海第一所教育部批準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對于紐約大學來說,這是該校全球網絡大學(Global network university)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紐約大學是紐約大學在全球的第三個校園、第二所授予學位的海外分校——第一所是去年在阿聯酋開設的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
紐約大學將從美國本土帶來怎樣的辦學理念?國際化,無疑是一個關鍵詞。Sexton說:“紐約、阿布扎比和上海都是充滿活力的未來之城,她們代表了人類文明完全不同的三個方面。”Sexton認為,紐大設立在上海再合適不過,因為美國那些傳統意義上的“好大學”,在成立之初,就是以服務于精英為辦學目標的,而紐大從1831年誕生時起就有完全不同的辦學目標——充分利用辦學所在地城市的資源,為城市發展培養人才,向學生傳授更多與生活和社會相關的知識。
鮮為人知的是,在Sexton此次來滬訪問之前,今年1月,他和紐大教務長David McLaughlin曾就上海紐約大學的辦學進展給全校師生發了一封郵件。根據紐大校報《華盛頓廣場新聞》對這封郵件的報道,校方決定在上海采用“垂直校園”的概念,即教室、圖書館、公共區域均在一幢樓宇內。據悉,這是紐約大學立足于城市的一大特色,一個學院居于一幢高樓,深入城市腹地,以便打破學校與城市的隔膜。時刻緊跟時代脈搏,這正契合了該校的座右銘:“生于城市、長于城市”(inandofthecity)。而一些校園人士分析,“垂直校園”理念未來將在上海等亞洲城市推廣,幫助紐大跨越到她的另一個座右銘:“生于世界、長于世界”(inandoftheworld)。
去年出爐的一份全美最佳大學排名中,紐大本科綜合排名為第32位,金融專業本科排名第2,國際商務專業本科排名第2,在職MBA排名第1。雖然上海紐約大學的辦學定位是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但其人才培養目標仍緊緊圍繞上海城市發展的需求。2013年,上海紐約大學第一批開放的本科生招生專業主要集中于金融、國際商業、經濟學等領域,這既是紐約大學的“王牌”專業,對正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來說,也堪稱人才“救急”。
在Sexton的記憶里,早在5年前,紐大在華東師范大學就設有第一個教學點。不過,當時學校還沒有創立上海紐約大學的打算,但這只是出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考慮——需要在全球各地設立一些教學點,以便讓學生參加各個教學點的交換生項目。“雖然我自己就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但是并非所有紐約人都希望在自己的城市上學。”海外交換生項目的好處是,學生被送往全球各地學習,給他們自己和學校教師的學術研究都帶來了很大益處。由此,全球網絡大學遂被Sexton認為是一個全新的教育模式。眼下,紐大的目標是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校,從而形成一個全球網絡。
求解多元化辦學
對中國高等教育界來說,上海紐約大學和此前的南方科技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一樣,被認為是闖進國內高教界的又一條“鯰魚”。
這個論斷,與眼下縈繞在教育圈內的一種論調直接相關。如一位研究高教改革的業內人士所言,局限于體制障礙,很多國內名校的改革遲遲未見起色。高教改革要有所突破,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引進海外高校進行合作辦學嘗試,或者在體制外直接辦學,繼而展開高教改革實驗,圍繞學科設置、招生、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全新探索。
對此,華東師范大學校長俞立中有自己的理解。“在我看來,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點,應該是高校辦學實現多元化,即高校辦學不應該是同樣的發展目標和同樣的辦學模式。上海紐約大學將給高等教育國際化辦學輸入新的內容,這也是華師大實現多元化發展目標的一個重要嘗試。”
據介紹,傳統的國際合作,以往一直局限在大學里的某個專業或者是學院,且合作的內容往往只停留于聯合人才培養或某個特定的科研項目。而上海紐約大學則準備將紐大的辦學模式全套引進,形成完全不同于傳統高校的辦學模式:學校是獨立法人,課程設置由雙方共同決定,校長由華師大提名,學校另外組建董事會及管理團隊。至于師資,來自美國紐大的教師將占三分之一左右,涉及中國人文科學的課程將由華師大的教師授課,其他師資則根據課程設置,按照美國紐大的標準全球選聘。Sexton教授告訴記者,紐大是美國第一個嘗試建立全球網絡大學的學校,而這也使他們吸引了一批優秀的學者。學校目前的學者中,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1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68人。目前教師中有31人榮獲諾貝爾獎。此次來滬,Sexton帶來的好消息是:已有不少執教紐大的優秀教授申請到上海紐約大學來任教。
據介紹,今后就讀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在校4年間將有5個學期在上海上課,3個學期選擇到美國紐大、阿布扎比紐約大學和紐大在全球的16個教學點參加交換生項目。學校希望通過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和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有創新思維和能力的未來人才。
資金預算仍存懸念
但在美國紐大本部,一些學生對尚未建成的上海紐約大學,不免表露出一些擔憂。“貼的是紐大的品牌,招的都是中國學生,以后會不會變成一所不折不扣的中國學校?”針對未來的學生來源,David McLaughlin今年1月時曾明確告訴紐大校報《華盛頓廣場新聞》說:“這所學校將不只面向中國學生”。
未來的上海紐約大學,有一半學生來自中國各地,還有一半的學生面向全球招收。Sexton表示,最終的學生規模為3000名左右,其中本科生2000多名,其余的是研究生。在招生時,中國的高考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而上海紐約大學還將擬訂一套人才選拔的標準。學校在發放錄取通知書時,將根據1∶1.4的比例發放。因為根據國外大學的調查,被錄取學生到學校報到的比例為60%。俞立中教授也表示,上海紐約大學將在高考的標準下進行招生,“但學校非常愿意進行一些其他的嘗試”。
一切順利的話,2013年,中國學生有望不出國門入讀美國名校,不過仍有一個問題懸而未決:上海紐約大學的學費自然會高于傳統公辦高校,這所新建的學校是否有豐富的獎學金項目?事實上,這個問題直接與高校海外辦學采用的資金模式有一定關聯。
此前,紐大校方表示,該校資金不會介入上海紐約大學。作為美國的一所私立大學,紐大辦學經費來源多樣,主要以學生學費和附屬企業收入為主。學校2008年度財務報告顯示,學生學費凈收入為118890.7萬美元,占學校總收入的59%;附屬企業收入為31961萬美元,占總收入的16%。換言之,紐大的辦學經費基本上是學校自己籌措的。而上海紐約大學的資金預算計劃則由三部分構成:浦東新區政府承擔校園建設費用,學生學費覆蓋學校運營費用,上海市政府承擔余下費用。但是最終的協議如何達成,目前還是未知數。
今年年初,常春藤盟校耶魯大學就在校報《耶魯日報》中指出,“校長Sexton和David McLaughlin強調目前還有許多合作問題未解決,尤其是資金預算……耶魯大學也正籌措在新加坡開設聯合學院,最后的決議也盤踞在與新加坡方面的資金預算協議。”
資金預算模式被國外高校視為創辦海外分校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對學生來講,辦學資金懸而未決,獎學金是否有保障就成為疑問。據國外媒體分析,Sexton原本是美國紐大的法學院院長,在學術圈有良好口碑,在大學管理和籌集資金方面也頗為擅長。他任職紐大法學院期間,曾“挖”來一批名教授,很快使本來排名在20名開外的紐大法學院,躍身為與哈佛、耶魯媲美的頂級法學院。上海紐約大學成立后,“善于交際”的傳奇校長Sexton可能還會扮演吸引企業等社會捐助的角色。因為按照美國高校的辦學資金特點,社會捐助可能是上海紐約大學學生獎學金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