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上,他手執教鞭傳播知識;課堂外,他用雙槳譜寫人生。為了孩子,無論嚴寒酷暑還是刮風下雨,他義務撐船護送學生過河,用雙槳劃出一個個孩子的希望、大山的希望。他是廣西一名普通的山村教師——覃朝緣。
11年,150米寬的水面,上萬次往返……11年來,廣西橫縣新福鎮飛龍小學那爹教學點唯一的教師覃朝緣,每天都用心地重復著一件事:擺渡河對岸的孩子上學放學,風雨無阻。
初春的山區,寒風凜冽,氣溫只有6℃。新福鎮下那爹屯那爹河邊的一塊空地上,6個孩子互相擁抱取暖。覃朝緣提著6件救生衣,扛著兩只船槳趕來,一一為孩子們穿好救生衣,檢查一遍后,將孩子送到水泥船上。“坐好,開船了。”頭發已經花白的覃朝緣解開纜繩,劃動雙槳,水泥船載著他和6個孩子向教學點駛去。6分鐘后,小船來到150米外靠近教學點的岸邊……
飛龍小學那爹教學點是橫縣最偏遠的山區小學之一,一道郁江河又把那爹教學點和下那爹屯隔開,河面距離約150米,隔著河就可以看見對面簡陋的教學點,但要繞水步行到學校,要多走40分鐘的山路,這條河成了下那爹屯群眾的一塊心病,也阻隔著孩子們的求學之路。
2000年3月,覃朝緣從飛龍小學調到那爹教學點任教,發現孩子每天上學放學都要渡過那爹河,家長們或者外出務工,或者忙于農活,很難按時接送孩子。
于是,覃朝緣借來村民的小木船,每天準時在村和學校的“碼頭”,往返4次接送孩子上學放學。2007年,覃朝緣又從工資里擠出550元,買了一艘水泥船,義務擺渡接送學生。學生最多時有50多人,覃朝緣要分5至6批才能接送完。就這樣,11年來沒有出過一次安全事故。
“老師天天劃船護送我們,可辛苦了。”三年級學生覃麗娟悄悄地對記者說。一些家長覺得不能讓覃老師白白辛苦,要付錢給他,覃朝緣笑笑說:“我不要錢,只要孩子們學習好,以后長大了也有愛心,多奉獻社會,我就滿足了。”
一個學校,一間教室,一位老師,三個年級,6本教科書,今年已經60歲的覃朝緣,1972年高中畢業后就從事教育事業,1992年轉為公辦教師,在講臺上奉獻了近40年,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山區教育。
新福鎮副鎮長林小志介紹說,新福鎮面積廣,人口居住分散,像那爹這樣的教學點,全鎮還有30個。教學點都是為了方便當地孩子上學設的,都是復式教學。
雖然學校只有自己一個老師,但覃朝緣上課、教學,每一個環節都做得一絲不茍。“這15個學生中,有10個是留守孩子,他們沒少讓覃老師操心。對孩子們而言,他既是老師,又是父母,還是保姆。”飛龍小學校長蔣佑規說。
“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先自己復習,三年級的請拿出測驗試卷,我們接著講解。”覃朝緣對每一節課都有詳細的“規劃”。“下面是修改病句題,題中的句子都生病了,我們就像醫生一樣,要把它們醫好。”每節課,覃朝緣就這樣穿插進行著復式教學,有條不紊,樂此不疲。“復式課程,時間一定要安排得緊湊有序,還要擠出時間給學生上美術課、音樂課和體育課。”覃朝緣說。
“覃老師是一個值得托付的人,我們把孩子交給他很放心。”下那爹屯村民覃貴耀說,把兩個孩子交給這么好的老師,自己在外面打工時心里也踏實了許多。
11年來,一批批孩子長大成人,走出了大山。今年7月,覃朝緣也要退休了。“還是放不下孩子們,退休后,只要孩子們需要,我還愿意每天義務擺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