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啟動大力度招生改革 將按三大類進行招生
昨日,上海大學發布了2011年本科招生辦法,宣布將通過大類的方式招生。在近年來本市進行招生改革的高校當中,上大的改革力度當屬最大。此次改革不僅僅體現在高考志愿填報方面,還將貫徹到新生入學之后的學習當中,換而言之:報考上大,選擇專業并非一次性的事,專業和高考成績并不掛鉤。
今年共招2400名本科生
上海大學2011年在滬本科計劃2400人,其中第一批本科1600人(文科380人,理科1220人)、藝術類383人、其他417人(保送生、高水平運動員、自主招生、春季招生等);在滬高職計劃650人 (含藝術類高職140人)。本市和外省市生源比例約為4:6。上大今年將舉行兩次現場招生咨詢會,一場是5月8日,在上海大學校本部;一場是5月2日,在建橋學院。
無人問津專業將被淘汰
所謂“大類招生”,就是上大將全校近60個本科專業按學科門類等因素分為人文社科大類、經濟管理大類、理學工學大類三個大類。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文科考生只能填報9個志愿,理科生為20個,而往年的志愿總數則在40多個。
上大副校長葉志明介紹,“簡單地說,此次改革就是改變以往招生、培養過程中的計劃經濟因素,而代之以市場機制。”在高考招生之前,每個學院、專業都沒有具體的招生人數指標,葉志明對此解釋,今后將實行大類招生、第一學年末以競爭機制為主導的專業分流,學校通過分流時在各院系招生計劃的分配中引入“市場機制”,由學生的選擇來決定院系專業的發展,甚至去留。
而對一些少有問津的專業、就業市場不景氣的專業甚至不適合市場或社會發展的專業,上海大學將引入淘汰機制。這是否表明上大不重視較為“冷門”的基礎學科?葉志明對此否認,并表示對此將啟動“經濟杠桿”,通過全額獎學金等方式鼓勵更多優秀學生入讀。
第一學年學生無專業身份
之所以要進行大類招生,目的在于拓寬人才的基礎培養,并實施通識教育。具體來說,實行大類招生,第一學年學生無專業身份,統一在社區學院學習和住宿,為學校通識教育創設基礎性的條件。進入大類、基礎班學習的學生,無專業身份,在通識教育平臺上經過一年左右的基礎培養。
葉志明表示,培養過程中學校將注重學生的全面素質,實施全校公共課程平臺為主、大類課程平臺為輔的通識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此外,學校還將構建寬口徑的課程體系,按類別內部和類別之間、大文大理逐步打通或分級打通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