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獨立學院=民!案欢?
廣東二B院校錄取出現冰火兩重天,只有真正“獨立”方能展開公平競爭
羊城晚報記者 林世寧
在剛結束的今年廣東省二B批次院校錄取中,再次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情形,以“珠海系”、“中大系”為代表的重點高校舉辦的獨立學院持續火爆,而“土生土長”的民辦高校和一些普通高校舉辦的獨立學院,在第一次投檔時,都出現缺檔現象。
有專家指出,在考生對各院校認知差不多的情況下,在母校蔭庇下的獨立學院,就像是民辦教育界的“富二代”,在與民辦高校的競爭中占盡先機,“是時候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了”。讓獨立學院真正“獨立”,與民辦高校一樣辦出特色或許就是破局之道。
反差
背靠大樹,獨立學院好風光
談到今年招生情況,廣東白云學院董事長謝可滔有些無奈:“民辦院校的招生一直競爭不過重點大學舉辦的獨立學院。從獨立學院出現至今,我們每年都要靠補錄才能招滿。”
今年二B類院校第一批錄取,省內民辦高校繼續“餓肚皮”,除了培正學院文科錄滿,其他院校都或多或少存在缺檔,最大缺額接近1000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等名校舉辦的獨立學院錄取計劃不但滿額,出檔線還普遍高出二B線,最高達30多分。
謝可滔說:“白云學院前后努力了18年,經過五六輪評審才升格為民辦本科院校,獲得了本科學位授予權。而有些獨立學院的前身甚至連申請民辦專科的資格都達不到,一掛靠竟可以直接招收本科生。論教學質量,我們絕對不示弱。但現在的招生狀況,不僅對民辦院校不公平,對考生也不公平!
華南師范大學人才測評與考試研究所所長張敏強認為,由于考生對各院校的認知水平差不多,獨立學院因為帶有母校的金字招牌,所以更容易吸引生源。對于母校盛名之下帶來的“實惠”,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黨委書記陳騰華坦言:“學院發展到現在的規模,一半歸功于校方的努力,另一半則應歸功于‘中山大學’的名號!
在今年二B類院校補錄征集志愿的現場,記者曾采訪了近20位考生,多半考生表示會優先考慮名校舉辦的獨立學院!敖虒W質量應該更有保障吧,以后找工作會容易一點!笨忌£愓f。
前景
脫鉤在即,廣東院校多觀望
教育部曾先后出臺《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和《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26號令》)等文件規定,規范獨立學院辦學。獨立學院本質仍是“民辦教育”,從母校那里獲得管理資源、教育資源等,從社會資本獲得資金、實物、土地等。舉辦初期,獨立學院尚未獲得學士學位授予資格,學位證由母校代發。
自2008年《26號令》實施起,獨立學院錄取的考生都要由獨立學院自行頒發學位證書,2012年應屆畢業生拿到手的就將是獨立學院自行頒發的學位證書。今年7月,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省內17所獨立學院都已基本達標。相關審核將于今年10月陸續展開。
今年上半年,國內又有12所獨立學院與母校脫鉤,成為獨立民辦院校,至此全國已有20多所獨立學院“斷奶”自立。
“南方學院剛成立五年,還沒建立起足夠的社會影響。目前還處在從粗放管理中摸索經驗的過程,沒有兩個輪回(8年)是難以完成的。暫時不考慮轉制獨立,但是如果政策變化不得不轉,那我們也會繼續和中大保持合作關系,這點已獲得了中大和資方的共識!标愹v華說。
對于被歸類為獨立學院,北師大珠海學校一直很無奈,學校的初衷是按照“資產國有,學校舉辦,市場運作,嶄新模式”的理念辦一個南方校區!皩W校目前正在申請一種先行先試的符合北師大珠海分校辦學風格的辦學模式,如果審批通過,那有望解決珠海分校面臨的困局!碧苽フf。
“我們不怕獨立,最壞結果就是變成一所民校,白云學院、培正學院都發展得不錯,我們應該也不會太差。”陳騰華說。
困境
資源有限,實力不足難單飛
話雖如此,要轉制成為名副其實的“獨立”,獨立學院還面臨管理、財務、師資和科研等問題。
《26號令》規定,獨立學院管理要獨立,同時還規定母校應對獨立學院進行管理方面的扶持。不過,并不是每所獨立學院的管理都能有章有法!坝胁簧倌感W陨磙k學質量都無法保證,哪里還有精力去顧及獨立學院。”有業內專家說。
按照《26號令》規定,獨立學院的財務也應該是獨立的,出資方的投資、實物、土地使用權都應過戶到獨立學院名下。母校以校名、知識產權、管理資源等折價入股獨立學院,所占股權比例由雙方協商確定。獨立學院的收益,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發展基金以及按國家規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費用后,投資方有權取得合理回報。
可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項規定幾乎是一紙空文,F實中,每年學生交了學費,母校都以管理費的名義直接抽取固定比例(一般為20%左右)的款項,“這完全是一種潛規則。母校既然收了錢,那獨立學院出了事,母校究竟要不要負責”?
目前,廣東省內獨立學院的師資基本無法自給自足,有的學院自聘教師只占任課教師的1/3。為了維持學院正常運轉,一方面要靠母校支援,一方面要從其他高校聘請兼職教師。
有知情人告訴記者,有些母校的教授會在獨立學院掛名授課,可一個學期只上一兩次,其他時間都找自己的研究生去代課。而主管部門審核課程安排時,很難發現其中的貓膩。
科研是公認的獨立學院的薄弱環節,一方面技術力量不足,拿不到官方項目;另一方面很難讓獨立學院投入大筆資金進行科研。一般獨立學院的自聘教師,只能利用現有的資源跟母校派遣的教授做一些項目,雖然也有教師單獨發表了論文,但數量很少。
破局
放生民校,靠特色闖蕩市場
由于獨立學院錄取的是相對優秀的生源,用白云學院董事長謝可滔的話說,“這對普通民辦院校的發展是沉重的打擊,嚴重削弱了民辦院校的競爭力”。
張敏強說,民辦院校不發展起來,就很難與公辦院校形成競爭,沒有競爭,無法鞭策公辦院校去提高辦學質量,“是時候讓獨立學院‘獨立’,形成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把民辦教育這只老虎放出籠了”。
張敏強認為,應該降低民辦高校的招生門檻:“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入學考試體系,由民辦高校自行劃定分數線,來決定招生質量。在市場競爭中學校自然會優勝劣汰。民辦教育要敢于發展自己的特色,不一定都走大而全的綜合院校路線,可以嘗試發展成為某方面的頂尖學校。就像美國的加州理工學院,雖然包括研究生在內的在校生只有兩千多人,專業也非常有限,但它在物理、行星科學、地理學領域是公認的全美第一,世界第一!
“辦特色教育,要從改變應試教育模式入手!比A師增城學院院長李運生說。
在夾縫中發展起來的獨立學院
我國第一所獨立學院,是1999年7月浙江大學試辦的“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它誕生的大背景,是上世紀90年代全國高校擴招,當時公辦高校的在校生已接近飽和,而民辦高校的數量少,發展滯后。原有的資源無法滿足擴招的需求,獨立學院正是在這樣一個夾縫中誕生并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