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朱曉芳
近日,在本市一場中小幼德育工作研討會上,對于如何回答孩子“老人摔倒,要不要去扶”的問題,引發了現場一片激烈討論。持正面觀點者認為,一定要正面教育孩子;而反對者認為學生是未成年人,先要保護好自己,落實德育不能回避現實。更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兩難問題,回答“不扶”,怕孩子喪失愛心,回答“扶”,又怕孩子受到傷害。
研討會上爭論一片
“最近有兩則有關老人摔倒的新聞,結果都很可悲:一位好心人扶了摔倒的老人卻反遭誣陷;另一位老人摔倒在地,旁人置之不理,結果老人出血窒息而死。那么,如果孩子問我們‘老人摔倒,要不要扶’,我們該如何回答呢?”主持人問題一出,立即引發一片爭議。
哈密路小學黃莉老師認為應該扶,“教師一定要正面教育孩子。熱心愛人、親力助人,不必猶豫”。上海師范大學一名張同學的觀點則截然相反:“不扶。學生是個未成年人,不具備救助能力。”
討論中,更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道德兩難問題。家長代表王雁說:“回答‘不扶’,怕孩子喪失愛心;回答‘扶’,又怕孩子受到傷害。很糾結。”
道德兩難題不止一個
“有時,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之間的確有落差,新時期德育課遭遇了現實難題。”上海進才實驗小學崔萍老師坦言:“有時候,學校的教育和家長的教育是完全相反的,我們教育孩子要純凈、要付出、要勇敢,但是,踏上社會,孩子們會感覺到巨大的心理落差,他們會因此而感到‘不理解、太復雜’。因此,面對道德兩難問題,我們很糾結。”
普陀區教育局辦公室副主任劉峻說,道德兩難問題不止這一個,“要不要見義勇為”、“要不要拾金不昧”、“上下學,背著沉重的書包,上了車,是否該讓座”都是兩難問題。“如何應對,是新時期德育課遭遇到的一個挑戰。”
這一類問題成了老師的尷尬。“見義勇為”體現社會責任感,可是,現在的家庭更看重獨生子女的生命安全;究竟是用道德的溫情來熏陶“拾金不昧”,還是用法律的戒尺來確立“拾金有昧”?這一切都時常引起爭議。
如何處理:
引導討論,允許孩子有多元答案
究竟如何處理這類難題,普陀區教育局辦公室副主任劉峻給出了一個方案:直面難題,是讓孩子建立核心價值觀的可貴契機。
首先,不能回避,而要直面這個難題。孩子的心靈感受來自成人世界的投射,成人對事情的判斷和反饋,會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他建議,老師可以把社會問題引進課堂討論;討論時不提供唯一性的答案,可以讓不同意見交鋒,讓孩子有多元的答案。 “因為追求單一的答案,可能會使得孩子說假話,即使現場有99%的孩子選擇了肯定的回答,可是,在生活中他們真的能做到嗎? ”在討論清楚孩子選擇背后的原因后,再對孩子因勢利導,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慢慢建立社會所認可的核心價值觀。
在討論之后,也別要求孩子立即付諸行動,要允許孩子保留自己的想法,讓他們慢慢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