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少2300個學額已預留,保底不封頂;最多16個志愿任挑選,學制不受限
本報記者 尹世昌
閱讀提示
內地高校在港澳招生已經有多年歷史,截至今年10月,共有11155名香港學生通過港澳臺聯考,進入內地205所高校就讀。明年起,香港學生進入內地高校又將多出一條新渠道。11月28日,教育部公布“2012年內地63所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政策,引起廣泛關注。
12月10日至11日,內地高等教育展在香港舉辦,“免試招生”又成熱點話題。免試招港生會不會擠占內地教育資源?香港學生的水平怎么樣?這項政策實施后會有什么影響?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在教育展現場尋找答案。
“中國人民大學在哪個城市?”“文憑考試3分是什么水平?”
學校與學生雙方對彼此都缺乏了解
為期兩天的內地高等教育展12月10日上午在香港旺角伊麗沙伯中學開幕。原定10點統一從下榻酒店出發,但急于與香港學生見面的高校代表們早早就乘著大巴出發了,帶隊的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李大光被落在了酒店,只好自己打車趕到現場。
自教育部公布“2012年內地63所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政策以來,內地高校代表和香港學生終于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
剛一見面,香港學生對內地高校的了解之少讓高校代表很吃驚。
中國人民大學的招生代表頻頻被問——你們學校在哪個城市?遭遇這一尷尬的學校不在少數。華中師范大學的招生代表楊臣總免不了要給咨詢學生普及一下地理知識,介紹“華中”的概念。臨近的武漢大學咨詢處倒是極少出現這個問題——不是因為學校名氣大,而是校名中有“武漢”二字。
不了解不代表不感興趣。香港的中學生對會展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楊臣從武漢帶了500份宣傳材料來香港,一上午就派發出去一半多,“下午得找地方復印一批。”李大光表示,內地經濟發展迅速,與香港關系日益緊密,在內地的學習經歷,對香港學生而言非常寶貴。
而學生最關心的,是學校出過哪些著名校友,相關專業水平高低等問題。但是,當高校代表舉出一些優秀畢業生的名字時,不少學生并不了解,還是一臉茫然,代表只好打開電腦,上網調資料。還有學生擔心不能適應內地的天氣。一位學生問楊臣:“聽說武漢夏天氣溫最高可達40多度,冬天還會下雪?”楊臣解釋說,最冷和最熱的日子都在假期里。
內地高校代表對香港學生的了解也不全面,比如不清楚香港新舊學制的差別,不知道香港有英文中學和中文中學之分。一位代表頻頻向學生“反咨詢”,“文憑考試3分是什么水平?”中學文憑考試是香港實行“334”新學制后的統一考試,類似于內地的“高考”,其成績匯報由次到好共分1—5個等級,“3分”其實是第三級。
此前,香港教育局多次到內地向各高校推廣新學制,但目前看來,效果似乎不佳。因為內地與香港的中學教育制度有很大差異,內地大學的代表們理解起來一時有些困難。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副主席林日豐校長認為,內地高校的本科教育質量不差,是香港學生的一個好選擇,“香港與內地簽署了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備忘錄,拿了內地學位,回香港考公務員都沒問題。”但是,香港家長和學生對內地高校都缺乏了解,而且今年是第一次招生,他擔心學額太多的話,可能用不完。
“一流學生會報考政府資助大學,最拔尖的可獲歐美名校獎學金”
內地高校或許只能招到中下游生源
內地高校在香港能招到什么水平的學生呢?
雖然名為“免試招生”,但想要順利被錄取,香港學生還要過3關:一是在香港舉行的面試,二是中學向內地高校提交的在校期間考評成績,三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中四門必修課科目“3322”的最低要求——即中文、英文最低第三級,數學、通識最低第二級。
最后一項規定,讓不少學生犯難。高校代表們頻頻被問的一個問題是,如果英文不到第三級,而另外的科目達到更高級別,能否錄取。香港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說,這個規定是考慮到學生未來的就業,如果英語不能達到第三級,將來在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即使是理工類專業,可能也難以勝任崗位。
除了“3322”,各高校還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要求,對其它科目提出要求。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趙榕說,學校還會對香港學生的化學成績提出要求,目前具體規定雖尚未確定,但“學醫學必須化學好,否則也許會畢不了業,所以這個要求是對學生負責。”
一位參展代表說,港澳臺聯考與內地普通高考的高校試題難度“不可同日而語”,而且錄取線非常低,導致此前學校很難招到優質港生。這次免試錄取制度的推出,可望提升香港生源質量,“畢竟規定了‘3322’的最低線。”但是,從展會現場不少學生擔心英語考不到第三級看,前來咨詢的中游乃至下游學生估計居多,因為第三級已算是非常普通的成績。
據介紹,香港8所政府資助的大學每年會提供15000個左右的學額,可以滿足約18%的香港學生。一流的學生會報考這8所大學,最拔尖的還可能獲得歐美名校獎學金。所以,內地高校很難爭取到前20%的學生,將主要與香港的副學士、高級文憑學校爭奪生源。
“2300個預留學額,對內地高校而言是非常珍貴的”
多元的生源可增強學校文化的多樣性
李大光在會展上對學生表示,2300個是最低預留學額數量,對高校的要求是“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多數參展高校對外宣稱的是提供30—50個學額,具體招生數量視學生質量而定。李大光說,內地每年有900多萬考生參加高考,只有600多萬人被錄取,還有300萬人沒學上,所以為香港學生預留的學額,對內地高校而言是非常珍貴的。
在來港招生的內地63所高校中,既有“985”、“211”高校,也有一些省屬重點高校,呈“兩頭小、中間大”的形態,利于香港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選擇。每名港生可以報4所學校,每所學校可填報4個志愿,“所提供的便利,要優于內地考生。”
為了更好地服務香港學生,招生規定還曾多次做出修改。比如,原本要求港生4月30日之前完成復試,但香港教育局反映,4月份正是香港文憑考試最密集的階段,學生忙于復習。教育部因此將復試時間放寬到5月10日,預錄取名單也定于5月15日公布。另外,這次招生本來主要針對新學制下的6年制中學畢業生,但是后來發現舊學制下的學生對內地高校也非常感興趣,于是規定又進行相應修改。從會展現場看,的確有大批舊學制下的中學七年級學生前來咨詢。
內地高校在港澳招生已經有多年歷史,截至今年10月,共有11155名香港學生在內地205所高校就讀。香港學生原來可以通過參加港澳臺學生聯考到內地讀書,推出免試錄取后,聯考依然保留。但是香港教育局建議學生把免試錄取作為首選,理由是“學額充足、申請方便”。為了保證錄取的公平公正,李大光說,學生文憑考試成績公布后,會與預錄取名單對照,如果兩者出現較大差異可以進行調整。
至于香港學生會不會“擠占”內地學生的錄取名額,一位專家認為,因為內地統招錄取與香港免試招生之間互不影響,表面上看的確不會擠占,但毫無疑問攤薄了教育資源。“不過,這有利于學生來源多樣化,增強學校文化多樣性,對于學生的培養有利,不能斤斤計較這2000多個學額,應當從提升教育質量上看這個問題。”香港學生確實也表現出了不同的地方。有高校代表說,展會上,香港學生或三五成群,或獨來獨往,極少有家長陪同,相比內地孩子“要更獨立”。
據了解,這批香港學生入學后,收取的學費、住宿費都與內地學生同一標準,并將被編入普通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