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孩膽子真大。
別人參加高考,揮汗如雨,冥思苦想,他卻在高考試卷上四處亂寫“我的名字叫徐孟南,我的考號是×××……”他以考零分為驕傲,“考滿分不是本事,能每道題都答,但最后得零分,這才牛。”
他不是瘋子,年少輕狂的他只是要以此對抗教育制度。高考前,他就寫了長篇小說,講述自己的教育理念。
3年了,他最終后悔了。近日,飽受打工之苦的徐孟南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不停說自己真傻。
事前蓄謀的高考零分計劃
是一個帖子,讓羊城晚報記者注意到這個3年前的高考零分考生。
今年7月初,22歲的徐孟南在天涯論壇看到一個帖子說,今年上海一考生故意高考交白卷考零分,借此復制韓寒的成功,目的是促進教育改革。徐孟南馬上回應,抨擊這種行為不妥。沒想到后來調查發現,此人考零分,是因為已經被體育學院提前錄取了。
這讓徐孟南很狼狽,他愈發不能原諒自己。這個來自安徽蒙城的男孩,祖輩世代務農,他是村里最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孩子。高中第一年,他很努力,成績能排中上等。“我兒子要是好好學,起碼能考上個二本,可惜啊。”徐父提起這個兒子,最多的還是嘆息。
高二開始,喜歡寫作的徐孟南接觸了大量批評教育制度的課外書籍,“我發覺現在的高考體制有太多弊病”。成績下滑后老師對他冷落了,這更讓他受不了,“老師不關心你心里想什么,他們只在乎成績好的學生。”身邊一些同學嚴重偏科,無緣理想大學,“我覺得教育制度迫切需要改革!”
徐孟南構想出一個自創的教育理念“三人行”教育體制。這種教育模式取自“三人行必有我師”,核心是因材施教,根據每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來教育,考大學過程中,文化課得分只占一部分,“讓大家上大學無痛苦”。
“從高二開始,徐孟南每天晚上都會看課外書看到很晚,然后上網寫東西。高二下學期開始,徐孟南開始寫作中篇小說《三人行教育》和70萬字長篇紀實小說《高中三年讀了啥》,介紹他的教育理念。高三時,同學們緊張備考,徐孟南卻想著創作。
持續熬夜,兩部小說終于寫出來了,徐孟南滿心歡喜將小說寄給心儀的出版社,“沒有一家出版社理我,我也向韓寒求助過,但他也不理我。”徐孟南覺得自己就是“安徽的韓寒”,韓寒都不理他,他很無奈。
徐孟南開始尋找精神支持。
“文革”時期高考“白卷英雄”張鐵生、2006年高考零分生蔣多多成了徐孟南的偶像,他開始萌生了高考考零分,借此成名,表達對現行教育制度的不滿,“他們都不理我,我只有求助于高考了。我在生活中是草根,說話沒人聽,好的建議也傳達不出去,所以我想利用非平庸的高考發出自己的聲音,進而獲得一種話語權。也許只有這樣,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徐孟南瞞住了身邊所有人,包括他爸媽、好友。
2008年高考考場上,幾乎所有考生都為高考成績在奮力拼搏,徐孟南卻是一個例外,場場考試,他都故意違規,在試卷上四處寫上“我的名字叫徐孟南,我的考號是×××,我是蒙城二中的……”有時還在神圣的高考試卷上闡述自己設想的“三人行”教育理念。
徐孟南的目標只有一個:想方設法考零分。
繁重打工逐步消磨了夢想
高考成績揭曉了,徐孟南讓所有人驚訝。
面對同學、親友的疑惑、嘆息,徐孟南沒有一絲后悔,他主動向安徽、上海的媒體報料,引來幾家媒體的報道,看到自己名字被寫進新聞報道里,徐孟南竟然十分激動,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心跳加快,我成名了,我言中了!會有出版商肯出版我的小說了!父母不會再說我寫的東西沒用了!別人不會再誤解我了!我成功了!”
不過,媒體報道只是曇花一現,兩天過后,再也沒有媒體理他,而且媒體大多負面的,批評他的幼稚。讓他引以為豪的“三人行”教育理念,更是無人問津。
7月的喧囂過后,同學奔赴各地上大學,徐孟南只能跟著父親到上海打工,在一間燈箱制作公司負責組裝燈箱,“我有自知之明,不敢去找那些對學歷有高要求的公司。”
一下子從象牙塔變成一位農民工,整天簡單的勞作,讓徐孟南十分失望,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沖動,思考自己的未來。
一個月后,不堪重負的徐孟南,悄悄從上海回到合肥,向媒體訴苦,希望尋求幫助,他想上大學。“我錯了。如果想要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應當考上大學,等有了話語權后,再去宣傳。”
高考錄取已過,沒有哪所大學愿意接受他,連民辦大學也不愿意。樸實的老農徐孟南爸爸急得直跳腳,“你這樣抵抗教育制度是違法的,不要再惹是生非了!”徐孟南聽從了父親,乖乖回到上海繼續打工,從燈箱廠換到一家衛浴生產廠家,待了一年多,又跳槽到一家電腦供應商干了半年,最后到了江蘇淮安的親戚家工廠,幫忙管理。
繁重的打工生活,讓徐孟南徹底放棄了上大學的想法,但他一直覺得現在教育有問題,亟需改革。每當夜幕降臨,工友們都出去休閑了,徐孟南靜靜待在自己的鋪上,默默編寫著自己的紀實小說《高考0分生》。沒有電腦,只好拿出手機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再發到網上。
經過兩年的努力,這個20萬字的小說終于完成了。他把這本小說連載到自己的博客里,今年初推到新浪讀書頻道。
“要先去適應,再去改變!”
三年的時光,讓徐孟南對當年的選擇有了更清醒的認識。他漸漸地感悟到:“促進教育改革的道路最好是:先去適應它,然后去駕馭它,最后去改變它!”
三年前有記者采訪徐孟南的班主任王老師,她對徐孟南不滿教育制度、自創新教育理念的行為感到很可笑:“一個孩子,可能連教育制度是什么都不清楚,怎么可能提出什么新的教育理念?!現在高考制度正在不斷完善,大型的選拔人才肯定還是需要這種考試。”
如今徐孟南也開始明白了老師的話,“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選擇好好考試上大學。”對徐孟南來講,每次與高中同學聯系,對他都是一種折磨:那些讀高二時成績遠不如他的同學,已經考上本科,端坐大學教室,接受高等教育,而自己卻做著最沒技術含量的簡單工作,每日累死累活。
“不能讓人再做我這種傻事了!”今年5月,這位22歲的小伙子獨自踏上了“勸學路”隨身攜帶一個自制木箱,里面放著4000多份宣傳單,呼吁大家千萬要好好參加高考,使勁考出好成績。
住三十塊一晚的簡陋旅館,吃最便宜的飯盒,徐孟南懷揣了打工掙來的一點積蓄,先后到南京、合肥、鄭州等地,到當地普通高中宣傳。在校門口,他手持接近一人高的勸告廣告,發勸告傳單,并與學生們交流溝通,再假扮學生身份混進校園教室發勸告傳單,途中還遭遇過不少保安的驅逐……“雖然很累,但我一直堅持著,我不想別人再做蠢事。”
本來還打算去廣州宣傳,但由于時間不夠,徐孟南打消了這個計劃,但網上的宣傳他一直堅持著,除了不斷地寫博客,在各大論壇上發帖勸告,“悔悟勸學”之行一直堅持到2011年高考的前一天。
迄今,徐孟南并沒有發現今年高考有零分考生,這讓他很欣慰。他說,明年高考,他還會四處宣傳,杜絕“零分考生”。
同桌韋國強:
他就是太有自己的想法了
韋國強是徐孟南高中同桌,現在讀大三,他告訴記者:“徐孟南雖然有點內向,挺文靜的,但很有自己的想法。”據他回憶,徐孟南在高中不愛做作業,但是很喜歡看書,“他看很多課外書,然后就跑到網吧整晚地寫東西。別人都是在網吧打游戲,但是他從不玩游戲,都是在寫東西或者看資料。”韋國強覺得,徐就是太有自己的想法了,跟一般的學生很不一樣。
上了大學之后韋國強和徐孟南的聯系漸漸少了,但韋國強記得有一次和他打電話聊天,徐孟南問韋國強在學什么專業,“我回答他是網絡工程,他流露出一種羨慕的口氣,說他也想學這方面,感覺在大學里學習氛圍好很多。他現在也在自學網絡方面的技術。”
不過,韋國強覺得,徐孟南太理想化。他前不久還想靠寫小說賺錢買房子。他很難接受買書號自費出書。他很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