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在线/国产美女久久/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业余 性别 自由 偷拍

素質教育下中學生不知雷鋒為何人?

2012/2/10 17:32:41

  開學伊始,很多中小學生結伴來到杭州雷鋒紀念館參觀,但他們諸如“活雷鋒是什么意思”的提問讓人深思

  50年后,雷鋒還活在我們心中嗎?

  編前:

  今年,是雷鋒同志逝世50周年。今年3月5日,也是毛澤東主席題詞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49周年。

  在當前社會發展新時期,特別是信任感普遍缺失的情況下,如何讓雷鋒精神得以傳承,突出市場經濟下的時代特點和普世價值觀?如何改變“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里來四月走”的尷尬情形?雷鋒在孩子們心目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他們又將如何傳承新形勢下的雷鋒精神?值得探討和深思。

  昨天,百位藝術家齊聚杭城,為雷鋒題詞作畫,紀念這位逝世50周年“平凡而偉大”的青年。

  50年過去了,雷鋒的故事還在流傳。可雷鋒精神他是有錢人,傳承了嗎?對于雷鋒,作為未來的希望,學生一代又如何感知呢?

  “雷鋒是有錢人嗎?”“活雷鋒是什么意思?”……學生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常讓邵露霞感到驚訝。

  邵露霞,杭州市雷鋒紀念館(全國首家民間雷鋒紀念館)講解員,每周接待近千名參觀人員,其中大部分為學生。

  學生的問題,總讓她有點猝不及防,她也曾懷疑過,雷鋒是不是真的離我們遠了。但每當看到學生們渴求的眼神時,她又倍感欣慰:“希望通過這一平臺,能解答他們的這3個疑問,雷鋒是誰?雷鋒精神是什么?我們能做什么?”

  參觀人數從每月百人到千余人

  “哇,這是雷鋒用過的被子啊。”前天,杭州雷鋒紀念館,豐潭中學初三的王同學和兩位同伴,圍在玻璃展臺前贊道。

  “我們剛轉校過來,從沒參觀過,”王同學略顯不好意思。雖然,對于雷鋒,她們早從課本中認識了雷鋒,但,“課本中的雷鋒,還是有局限,我們想更多地了解他,知道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祝同學在一旁補充道。

  參觀的學生中,不乏這樣抱著認真學習并反思態度的學生,這總能讓館長馬水泉欣慰。

  2007年12月,全國首家民間雷鋒紀念館杭州雷鋒紀念館成立。目前,藏品達萬余件,全來自社會各界的捐贈,從雷鋒穿過的軍服、蓋過的被子、報告錄音,到以雷鋒為載體的各種宣傳畫冊書籍等。

  2008年起,紀念館陸續被評為杭州市第二課堂教育基地、杭州市高中生社會實踐基地、杭州西湖區青少年教育基地及杭州下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與授牌同增長的是參觀人數,從每月最初百人至現今的千余人。節假日、寒暑假,是參觀高峰期,“學生自發組織,或者老師帶隊過來”。他們或做筆記、或寫感想。

  最讓館長馬水泉感動的是,“有些家長,手抱著嬰兒過來;有些家長,帶著剛會走路的孩子過來。”

  雷鋒,正在一步步地走入下一代的心中。這讓馬水泉看到,自己正離創辦雷鋒紀念館的目的越來越近:辦紀念館如辦學校,啟發后人,傳承美德。

  只是,傳承需要時間在年輕人的心間發芽成長。澆灌它的,是家長老師的言傳身教,是社會良好的氛圍。

  雷鋒不應只是孩子們心中的一個符號

  但是也有一些不一樣的畫面。

  “咚咚咚”,杭州雷鋒紀念館的樓梯上,響起一串急促的腳步聲。3位背著書包、穿著校服的學生,往館內沖。“老師,給我蓋個章。”說著,他們掏出“第二課堂”參觀蓋章券(杭州現有98家第二課堂基地,向杭州主城區及蕭山、余杭兩區的學生開放。這些課堂包括公益性博物館、圖書館和展覽館等,學生們每年可免費參觀其中6家基地)。

  前天是杭州市中小學報到日,一下課,學生們就從學校往對面的杭州雷鋒紀念館跑。一敲完章,又轉身走了。“以前我們就來參觀過,因為離學校近,所以每年還會再來這里敲章。”他們這樣解釋自己不參觀的原因。

  “雷鋒怎么不認識?”他們笑道,“小學的課本里就有,小學軍訓時也放過電影。”

  那么,雷鋒之于他們,又是怎樣一種形象?“好人。”其中一位學生脫口而出。對于這個評價,另2位點了點頭。“可,他又好在哪里呢?”話音未落,他們就“咚咚咚”地跑下樓去。

  又跑來幾批背著書包的學生,帶著同樣的綠色冊子,前去蓋章。隨后,便又離去。對于雷鋒,他們也早有認識。可“認知”卻不多,“助人”、“偉大”、“好人”,是他們用得最多的評價,簡單而抽象。

  似乎,這些學生更多地認為,雷鋒是一座豐碑,站在那里,僅讓我們敬仰,而不是靠近。

  雷鋒離年輕一代遠了嗎

  “雷鋒精神的現代傳承很有必要。”面對記者的提問,王同學和同伴異口同聲并果斷地說道。在她們的印象里,雷鋒精神主要是“助人為樂”。雖然這已是陳詞濫調,但“現在真正能做到的人卻不多”。

  每逢節假日,成批的學生團隊前來紀念館參觀。“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聽得挺認真的,對于互動,也會有回應。”在學生們提出的問題中,給邵露霞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雷鋒是有錢人嗎?”當時,她有點不知所措。

  在那個月工資不足10元的年代,能拿出200元助人,在小朋友看來,“他本身該有多么的富裕,才有余錢。”也許,也是因為這樣的例子離我們的生活遠了,小朋友也對雷鋒陌生了。

  在介紹當代先進人物事跡時,小朋友還會問:“活雷鋒是什么意思?”有的人死了,他卻還活著,雷鋒精神的傳承,他們并不理解。

  雖然,在說出這些問題時,邵露霞還覺得不可思議。但她仍感欣慰的是,能通過展覽與講解,讓學生們理解雷鋒是誰、雷鋒精神是什么,以及我們能學什么,“這些就已足夠”。

  雷鋒精神在當下應有新的詮釋

  雷鋒精神之于當代,該怎樣理解?怎樣傳承呢?館長馬水泉有自己的理解。

  助人為樂,“其實,助人之時,心里真會感到愉快,這比什么都好。”而這一精神,“并不難做到,很多時候,只是舉手之勞。”比如,公交車上讓座、斑馬線上扶老人過街。比如,別人汽車拋錨,開車路過的你相借個千斤頂。

  勤儉節約,“這也不過時”。不少人請客吃飯,好面子講排場,出手闊綽,“可是,這都有必要嗎?”其實,“吃不完,打個包,也不丟面子吧?”

  敬業愛崗,“用現代的說法,叫職業素養過關吧。”這一標準,“可是很多企業招人的關鍵呀。”

  集體主義,也就是團隊意識,“這很需要”。其實,“很多企業在招聘時,都會看應聘者有沒有團隊意識。”團隊意識,“會教會你如何去合作,如何去溝通。”

  雖然,對于“釘子精神”,有人存異議。但馬水泉認為,“他們理解偏了。”釘子精神,“就是擠時間學習,補己之不足。也可以理解為,進取心。”

  “只要我們從身邊的事做起,這些都不難做到。”那么。何不從現在就去做呢?

  如何讓下一代傳承雷鋒精神

  馬水泉一直都固執地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雷鋒精神,存于每個人的身上,只是一時的迷失。他至今還記得,在省府路小學舉辦講座時,孩子們認真渴求的眼神。其實,“孩子是天真善良的,他們需要學校家長很好地去引導。”馬水泉認為。

  那么,如何引導?如何讓我們的下一代,找回迷失的雷鋒精神呢?

  作為學生,王同學有自己的認識:如果每年的3月5日,學校不只是廣播宣傳雷鋒事跡,而能由老師親自帶著我們去做好事,這樣,我們能感受到更多。

  對于家長,祝同學也說出了“要求”:“其實,家長才是第一導師,他們的一切言行,在我們的這里,都是被模仿的。所幸,我的爸爸媽媽,會主動讓座,會斑馬讓行。”

  其實,她們的想法,也正是馬水泉創辦5年紀念館的感悟:“如果家長老師,不能正確引導,那很糟糕,會給孩子造成更多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