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北京市海淀區蘇州街十字路口,你會發現,四周居民樓的窗戶紛紛被眾多培訓機構的電子廣告屏與霓虹燈占據了顯眼位置。這都是大隱于市的各種早教機構,它們中間有不少沒有經過登記注冊或審核批準,但這絲毫不影響年輕家長對早教的關注度。
在這一代年輕家長心目中,孩子早期教育被擺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獨生子女政策,令父母們不敢輕易拿孩子的未來作賭注。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各種早期教育投資上,家長們都抱著寧肯信其有的態度。
一位駐外大使館工作人員的孩子今年兩歲,語言發育比同齡的孩子稍微慢一點。“為什么別的孩子都那么棒,有什么機構能幫助我的孩子補上這一課,萬一孩子有缺陷怎么辦?”為此,焦急的媽媽帶著孩子在各個早教機構之間來回奔波。
更有甚者為早教舉家搬遷。北京市西城區政府一位工作人員,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特地把家從海淀區西三旗搬到了朝陽區的望京地區。
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擔任董事長的劉宏冰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身邊70%的家長都在讓孩子接受早教。嬰幼兒早期教育培訓到底有什么神奇的效應,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愿意為之掏腰包?中國青年報記者赴北京、浙江等地進行了調查采訪。
瘋狂早教令家長趨之若鶩
在新浪網的親子論壇上,一位媽媽剛拋出一個問題:“親們都給寶寶們報了什么班?”就有一堆媽媽紛紛跟帖回應,平均每位媽媽給孩子報了2~3門課,最瘋狂的一位媽媽回帖道:“周一奧爾夫音樂,周二周五外教英語,周三畫畫,周六國樂視聽,還有科學課。天天緊張死我了,天天上班一到下午4點,就趕緊往家里趕。等孩子再大一點,還想練鋼琴,還想學輪滑,還想……”
在各大母嬰論壇上,年輕媽媽的討論內容依據孩子年齡自然地分成兩大塊,0~6個月的嬰兒,主要是關于孩子的哺乳與健康問題;對7個月~3歲的嬰幼兒主要集中在上什么早教機構,上好的幼兒園需要做什么功課等等。
“毫無疑問,早教是一個‘舶來品’。”北京紅黃藍兒童教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健櫪說。
劉宏冰還記得,1998年他第一次站在臺上教幼兒學英語的情景。不少家長詰問他:“孩子漢語都沒有學好,怎么可以學習英語?”“孩子能叫‘爸爸’,就會說‘dad’,只是同一人稱在不同語境下的表述而已,何況語言學習是一個聽說讀寫的積累過程。”劉宏冰當時這樣回答。后來,這種觀點與實踐越來越被年輕家長認可與接受。
金寶貝營運總監李穎認為,社會上很多需求是被引導出來的。2003年,金寶貝在華設立分支機構之初,整個市場發展速度并不快。自2008年開始,隨著早教的觀念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接受認可,一大批早教機構雨后春筍般冒出來,至今市場已形成能滿足高、中、低端不同消費檔次的早教格局。曾經的奢侈服務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以北京早教市場為例,瑞思學科英語打出的招生口號是“在中國上美國的小學”,招收兩歲以上的孩子進行早教;金寶貝的早教教材號稱全部從美國引進;從丹麥引進的樂高早教是讓幼兒在搭積木中學習各種機械原理、建筑知識;德國品牌奧爾夫早教主要從孩子能聽、能爬開始,培養他們的韻律與節奏意識;蒙特梭利早教則通過相關教具,幫助嬰幼兒對事物的邏輯認知。
選擇面雖然寬,但在價格上的選擇余地卻并不大。算上各種折扣優惠,平均下來一節課也得100多元。一位工薪階層年輕媽媽的話代表了很多家長的心聲:“自己被卷入了早教風尚,送與不送孩子上早教培訓班都焦慮。”
北京民辦教育協會嬰幼兒教育項目組負責人張玲實地調查后證實,“早教機構的嬰幼兒教育培訓收費確實比清華、北大的本科生學費還貴,但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接受了這種新生事物。”
教育功利化前移點燃早教市場,各路資本瘋狂上馬
北京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學雷認為,這是一種教育功利化前移的現象。過去是千軍萬馬擠高考獨木橋,現在是成千上萬家長爭搶名園、名校等優質教育資源。在許多年輕家長為讓孩子上好幼兒園、名小學感到競爭壓力的背景下,各種早教機構打出的嬰幼兒教育、幼小銜接等理念牌就有了廣闊市場。
早教機構喊出“捕捉嬰幼兒敏感期“的口號迎合了不少年輕家長的心理。這些機構經常引用的早教理論是:孩子發育成長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在其對外界事物的敏感期里,進行一定的強化訓練與刺激引導,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近幾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不少70后、80后父母有能力為孩子的早期教育埋單,兩相結合,早教市場自然興起。
早教機構正處于蓬勃發展的起步階段,各路投資資本、產業資本紛紛涉足,大量非教育領域的人也進入其中,以營利為目的,游擊性強,再加上年輕家長與嬰幼兒積極參與其中,令這個市場增長速度突飛猛進,且泥沙俱下。
浙江省嘉興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嘉興市委會主委李水根說,作為一個三線城市,嘉興早教的發展水平幾乎與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同步。目前,全市共有320多家早教機構。
可是,無論是品牌早教機構,還是剛剛進入的新興機構,都沒有培養、形成一批專業的早教師資隊伍。“大部分人是從師范專科學校、藝校或職業學校的英語、舞蹈、音樂專業畢業,經過短期培訓后上崗的,根本沒有教師資格證書。”馬學雷說。
與學歷、學前教育兩不靠,怎么規范早教是個大問題
但事實是,嬰幼兒生長發展階段有其特定的規律,如果背離教育的科學性,盲目拔苗助長,不但不能達到早期智力開發的目的,還有可能給嬰幼兒的健康成長帶來負面效應,同時也忽悠了不少年輕家長的錢包。
早教市場泥沙俱下的亂象已經引起社會的關注。
在今年浙江省兩會上,李水根聯合該省一些政協委員向大會提交了規范早教市場的提案。他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各類涉及嬰幼兒早期智力開發方面的早教機構應運而生。這些機構在某些方面促進了嬰幼兒智力、身體等各方面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與社會認同度。但在規范管理方面還屬空白。
自1981年6月6日衛生部婦幼衛生局頒發了《三歲前小兒教養大綱(草案)》之后,國家再沒有出臺任何針對0~3歲嬰幼兒教育的相關規定。雖然2005年上海等地出臺的早教企業管理規定,對當地早教市場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全國早教行業規范、監管和規劃發展尚未建立。
目前,市場上年輕家長比較熟悉的幾大早教品牌,在名稱上均是以教育資訊、咨詢公司、教育培訓中心的名稱出現。大部分早教機構采用一般市場準入制度,以商業機構名義在工商部門注冊,缺乏行政主管部門的事先核準,沒有招生資質,涉嫌違規招生現象普遍。
0~3歲嬰幼兒教育培訓的管理涉及教育、婦聯、計生、社區等部門,但政府對它的歸屬及管理沒有作出明確認定。監管機構缺失,導致早教辦學標準、師資準入、監督考核等制度處于自發、無序狀態,虛假宣傳、收費不合理、師資力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十分明顯。
李水根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建議將0~3歲的嬰幼兒教育納入省級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確定早期教育的范圍、性質、宗旨、地位。制定早期教育的具體行業標準,組織編寫權威的早教示范教材、規范辦學條件等,以防范和遏制過度商業化的早教機構對嬰幼兒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