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園內干部子女、富二代比例近年不斷攀升,是說他們有得天獨厚的聰明才智嗎?還是他們所處的教育條件不一般呢?長此以往,教育差異化帶來的社會階層固化甚至惡化還會很遠嗎?
來自財新網的一則消息:一項嚴謹的社會學研究顯示,上世紀90年代后,北大學生中,干部子女占比呈上升趨勢,到1997年,該比例達到39.76%,首次超過專業技術人員子女,更遠超工人和農民階層。北大學生中,來自干部家庭的比重超過其他階層。
何謂其他階層?就是那些非干部家庭、非富二代的農民子女及普通家庭子女,曾幾何時,高考是唯一將所有子女置于同起跑線上的方式,而今誰又敢說他們果真是在公平競爭的起跑線上嗎?有幅漫畫生動的描繪了何為競爭差異的起跑線,有趴在父母高級轎車上的官富二代,有拉著板車馱著父母的貧二代。雖然這是指就業的起跑線,但其實同樣適用于校園環境,甚至是從出生起與生俱來的不平等。
首先,初生的富足生活可使孩子身體健康,營養充足,進入優秀的幼兒園,是普通人擠破頭花不起錢進不去的幼兒園,資質自然比普通的幼兒園強。從幼兒園至小學、初中、高中,步步都與教育資質相關聯,不同的受教育優勢,造就了不同升學的潛力及結果。干部子女及富二代更容易進入優質的教育機構,因此就學的起跑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誰更有權誰更有錢就更容易進入優質的教育機構,即便國家要求了收費統一并不能亂收費,然而其他各種名目的收費項目依舊存在,比如擇校費、贊助費之類的,如果不交當然進不去。權力大錢多自然會容易得到有限的名額,而不是依照孩子們本身的能力水平而定。
另外,高考加分制度變得五花八門,曾經只有革命軍人、華橋學生及少數民族可加分,之后增加了三好生、各種獲獎學生、特長生等等的加分制度,而今某些地區居然出現了干部子女高考加分,并且還成了主要加分對象,這完全是利用國家的優選人才制度漏洞在滿足一己私欲!校園本是一方凈土,而今卻被“有權有錢就有一切”而深深的污染了,在成長階段的學生怎么會不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優質教育下的學生,顯得更為自信,前途更加光明,在多種照顧下北大當然不算什么,然而,農民子女及普通家庭子女又將置于何方呢?他們只有兩種出路:一是默默無聞接受社會環境賦予自己的底層身份,二是拼命躋身權錢階層。
這樣的結果是我們想要得到的嗎?教育部門對此責無旁貸,應當努力實現師資力量的統一化,嚴格收費的標準化,對于不守公平規則的現象給予及時制止,否則社會階層化造成的內部矛盾將會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