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還在教育圈混,就逃不過招生這件事兒,聽說有的機構還讓老師出去發傳單呢,那有沒有什么以一敵百的好套路?今天給大家盤點一下教育機構招生渠道的變遷,看看同樣的套路哪些還好用?哪些該被pass了?
關于教育機構招生形式及品牌宣傳的思考:
1、變與不變。教育機構中的產品一直在變,但是招生和投放的渠道并沒有太大的變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更多的是基于原有方式的延伸。
2、KOL的崛起。在教育機構招生和品牌宣傳的過程中,KOL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之前的宣傳名師、打造網紅老師,到現在與跨界明星、意見領袖聯合宣傳。不論是直接投放其具備社交屬性的平臺還是進行異業的合作,其形式都變得更加多樣性。甚至很多效果已經超過了傳統的主流媒體,很多教育機構在這些方面都嘗到了“甜頭”,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和KOL進行各種合作。
3、費用變化提高,獲客成本增加。教育機構獲取用戶線下通常可能是用海報、燈箱、地推、平面媒體等方式,線上最擅長的就是通過SEO、SEM,花錢購買搜索引擎關鍵詞和門戶流量。這樣的成本也逐漸提高,需要持續反復購買第三方流量,轉化效果有限,且同行競爭激烈。由于百度賣吧風波等事件,整個行業迎來了整頓調整,轉化效果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對于教育機構來說,目前好像還沒有找到比百度更有效的方式,咬著牙也得上,不少教育機構對于百度來說真的是愛恨交加。
4、口碑傳播依舊有效。親戚、朋友、其他家長等各路熟人的推薦和評價,往往比廣告、媒體宣傳、明星推薦等要有效。特別是熟人的“炫耀”會增加評價的可信度,讓當事人(付費者)更加心動。畢竟周圍只有自己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心理壓力和顧慮還是很大的。
5、除了報名人數、招生費用的投入產出比之外,提高續班率、滿班率,降低退費率是衡量招生效果的重要后續指標。一支得力的銷售和客服隊伍是促進轉化的必要條件,讓消費者自己去接觸冰冷的在線機器人和各種語音關卡,等于主動放棄了一半以上的轉化機會。而提高續班率、滿班率,降低退費率則需要銷售、上課老師、助教(班主任)、教研在這些方面實現良好地配合,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都會影響消費者的滿意度,進而讓口碑大打折扣。優質的內容和服務,是教育機構最好的廣告。
教育培訓機構招生需要杜絕這5大誤區
快節奏的生活,短平快的營銷方式倍受大家歡迎。可是做教育培訓并不是一個適合短平快的行業。所以,如果教育培訓行業在當下市場競爭的潮流中陷入市場誤區便適得其反了。今天,小編分析教育培訓機構招生需要杜絕的5大誤區,希望可以讓學校管理人員受到啟發,并引起重視。
誤區一:輕考察,重冒進
作為培訓學校的運營發展,需要學校領導在廣泛調查、分析家長的基礎上進行。了解、熟悉“生源大戰”的市場競爭規律、明確構建自己的辦學優勢、推出本校的服務“亮點”,穩扎穩打才能讓學校實現有序發展。
誤區二:外行指揮,理念錯誤
培訓行業是一個需要嚴謹對待的行業,并不是懂營銷的人就能做得了培訓行業的管理。要堅決杜絕毫不懂教育規律的投資方親臨招生前線。營銷策略的制定并不是脫離教育的造勢與刮風。二是應該知道家長都是在理智“擇校”的,他們真正關注的要害是是否真正的專家辦學、名師執教、優秀課程、優苗云集、教學可靠、質量優秀。
誤區之三:急功近利,心態浮躁
科學的辦學管理目標和長期的戰略規劃,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不能為了所謂的學校發展,毫無原則的追求學生的數量,這樣會為日后的教學管理、質量的提升、品牌的打造種下禍根,埋下隱患。做教育需要的是耐心與踏實。因為民辦學校其實還是很脆弱的,經不起折騰,必須好好呵護。
誤區四:包裝過度,管理不足
有的民辦校在開展宣傳活動時,總希望通過一個人,一個點子,一個活動,鋪天蓋地的標語、廣告使學校一夜揚名,吸引來眾多學生,然而知名度不等于美譽度,轟動效應不等于轟動效益,能吸引學生、家長的眼球不一定能激起他們的擇校欲,一所民辦校要在招生市場中占有足夠份額,不僅僅是要讓人知曉,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家長了解它時自然伴生一種好感,一種信賴,從而在此基礎上產生強烈的擇校愿望直至擇校行為。
誤區五:重承諾,欠服務
有的學校在進行招生宣傳時,重視一時的承諾和做表面文章,忽視長期的兌現和服務。這樣往往學校會遭遇無法改變的發展困境。教育從來都是最干凈、最用良心說話的行業。實事求是,加強自身學校的修煉才是一切發展的重點。服務家長、服務孩子,真誠、真心、全力、認真,才能贏得美好的發展動力!